米酒的意思、米酒的詳細解釋
米酒的解釋
[rice wine] 用糯米、黃米等釀成的酒
詳細解釋
用米釀制的酒。《重修政和證類本草·米穀中·酒》:“酒有葡萄、秫、黍、秔、粟、麴、蜜等……諸酒醇醨不同,惟米酒入藥用。”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四·酒》:“米酒,苦、甘、辛,大熱,有毒。” 賀敬之 《放歌集·回延安三》:“米酒油馍木炭火,團團圍定炕上坐。”
詞語分解
- 米的解釋 米 ǐ 谷類或其他植物的子實去了皮的名稱:小米。大米。稻米。米珠薪桂(米像珍珠;柴像桂木,形容物價昂貴,生活困難)。 國際長度單位(舊稱“公尺”“米突”),一米等于三市尺。 姓。 筆畫數:; 部首:
- 酒的解釋 酒 ǔ 用高粱、米、麥或葡萄等發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飲料:白酒。啤酒。料酒。 * 。茅台酒。酒漿。 筆畫數:; 部首:酉;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米酒,又稱酒釀、醪糟或甜酒,是以糯米或大米為主要原料,經過蒸煮、糖化、發酵等工藝釀制而成的一種傳統發酵酒。其酒精含量通常較低,口感清甜醇香,兼具酒香與米香。
1. 詞典釋義與核心特征
- 主要原料: 明确指出以糯米或大米為基本釀造材料。《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用糯米、大米等釀制的酒”。
- 工藝本質: 強調其發酵屬性。核心過程是利用酒曲(含酵母和黴菌)将谷物中的澱粉轉化為糖,再進一步發酵成酒精和風味物質。《漢語大詞典》闡釋為“用糯米、大米等發酵制成的酒”。
- 風味特點: 普遍描述為味甜、酒味淡、醇香。《辭海》(第七版)提到米酒“味甜,酒味淡”。
2. 釀造工藝簡述
米酒釀造屬于自然發酵過程,關鍵步驟包括:
- 蒸煮: 将米蒸熟,糊化澱粉。
- 拌曲: 冷卻後拌入酒曲(酒藥),酒曲中的根黴和酵母是發酵的動力來源。
- 糖化與發酵: 在適宜溫度下,根黴先将澱粉分解為葡萄糖(糖化),酵母再将葡萄糖轉化為酒精和二氧化碳(發酵)。此過程決定了米酒的甜度、酒精度和風味。
3. 文化地位與别稱
米酒在中國及東亞飲食文化中曆史悠久,常作為烹饪調料、飲品或滋補食品。其别稱反映了地域特色和狀态:
- 酒釀/醪糟: 特指帶米粒、未完全過濾的米酒,質地較稠,常用于制作甜品或煮蛋。
- 甜酒: 突出其甘甜口感,區别于高度白酒。
- 曆史文獻如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已有詳細記載釀酒法,稱“酒”或“醪”,其中包含類似米酒的釀造技術。
米酒的本質是一種以米為原料、經糖化發酵工藝制成的低度甜味發酵酒。其定義核心在于原料(米)、工藝(發酵)和風味(甜、醇)。作為中華飲食文化的重要載體,它兼具實用價值與文化内涵。
來源參考: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 賈思勰.《齊民要術》. (古代農學著作,記載釀酒技術)。
網絡擴展解釋
米酒是中國傳統發酵飲品,以糯米為主要原料,經酒曲發酵制成,具有低酒精度和獨特營養價值。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與别名
米酒在不同地區有多個名稱,如酒釀、甜酒、醪糟、江米酒等。其核心特征是以糯米(江米)為原料,通過微生物發酵産生含糖分和微量乙醇的液态食品。
二、制作工藝
- 原料處理:優質糯米經浸泡、蒸煮糊化後,澱粉更易糖化。
- 發酵過程:加入酒曲(含根黴菌、酵母菌),在30℃左右環境中發酵24-72小時。微生物将澱粉轉化為葡萄糖,部分葡萄糖進一步轉化為乙醇和有機酸。
- 成品形态:分為帶米糟的醪糟(酒精度約1-2%)、過濾後的米酒汁(酒精度3-5%)及延長發酵的清酒類(酒精度可達10%左右)。
三、核心特性
- 營養成分:含葡萄糖、氨基酸、維生素B族及礦物質,易被人體吸收。
- 風味特征:酸甜適口,具有獨特醇香,部分品種含微量二氧化碳氣泡。
- 酒精含量:傳統米酒普遍低于10%,現代商品化産品多在0.5-8%之間。
四、應用價值
- 食療作用:
- 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畏寒、風濕性關節痛
- 助消化、補氣血,適用于産婦恢複及經期調理
- 烹饪用途:
- 作為調味品可去腥提鮮,用于肉類腌制和湯品制作
- 制作酒釀圓子、米酒雞蛋等傳統甜品
五、曆史與文化
起源于新石器時代,最早文字記載見于《周禮》。宋代《北山酒經》系統記載釀造工藝,明清時期形成現代米酒的基本形态。在江南地區,新生兒滿月有飲"三朝酒"(米酒)的習俗,象征甜蜜生活。
注:日本清酒與中國傳統米酒在原料精制度、酒精度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屬不同酒類體系。
别人正在浏覽...
挨肩兒愛蓮說安慶保衛戰抱木比盤蟬翅拓蟬蛻蛇解槎頭縮頸鯿尺箋撮要釣線丁香褐斷簡殘編多邊貿易多私豐犧撫宥搆難光音王後騎花工互惠壺矢進戰克汗空奪雷堆斂斂遼朗龍鱗香眇冥目眼嗫嚅翁泥滓千金買笑俏美齊眉席請舉青芽桡曲三山沈點點伸意十二章時乖運舛施張時哲蕣顔死灰複然逃揚聽直痛決透雕托兒所完蛋晚老子緼巡纖柔賢彥攜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