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瓠巴 ”。
“瓠芭”是“瓠巴”的異寫形式,指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一位著名琴師,其典故多見于古籍記載。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與來源
“瓠芭”音讀為hù bā,最早見于《列子·湯問》,記載他鼓瑟時“鳥舞魚躍”,形容音樂感染力極強,連自然界的生物都被吸引。漢代王充《論衡·感虛》也提到“瓠芭鼓瑟,淵魚出聽”,進一步強化了這一傳說。
身份與背景
瓠巴(芭)是楚國音樂家,以琴技高超著稱。高誘注《淮南子》時提到他是楚人,善鼓琴,其技藝被賦予神話色彩,成為古代音樂造詣的象征。
異寫與關聯
“瓠芭”與“瓠巴”為同一人名的不同寫法,古籍中常混用。部分文獻(如《列子》)用“瓠巴”,而《論衡》等則用“瓠芭”,屬于通假現象。
文學與文化意義
該典故多用于形容藝術感染力,如成語“魚出聽”即源于此,體現音樂超越人類感知的境界。
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讀音細節,可參考組詞詞典。
《瓠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大型的粗瓜狀植物。它可以指樹上或藤上生長的瓜狀果實,也可以指開花植物的花瓣。
瓠芭由瓜部首和芭部首組成,它們分别是“瓜”和“艸”。它的總筆畫數為13,其中“瓜”部首的筆畫數為8,而“芭”部首的筆畫數為5。
《瓠芭》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在《楚辭·蔔居》一篇中。在該篇中,它是用來形容某種未知植物的。
《瓠芭》的繁體字寫作「瓠芭」。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瓠芭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是将瓠寫作「壺」,将芭寫作「巴」。
1. 這片農田上種植了許多曬瓠芭的葫蘆。
2. 他手中拿着一朵盛開的瓠芭,向遠處望去。
與瓠芭相關的組詞有:
- 葫蘆瓠:指原産于熱帶地區的一種曬瓠芭的植物,其果實可做容器使用。
- 石瓠芭:指一種形狀類似瓜果的石頭。
- 瓠瓜:瓜狀果實較大的葫蘆。
與瓠芭的近義詞有:
- 壺瓢:形狀像瓠芭的器皿。
- 冬瓜芭:大型樹木上吊生的瓜狀果實。
與瓠芭的反義詞有:
- 蘭花:一種開花植物,擁有優雅的花瓣。
- 梨果:形狀與瓠芭不同的水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