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結盟時殺牲歃血以向神立誓表誠。 南朝 陳 徐陵 《武皇帝作相時與北齊廣陵城王書》:“若彼鬼神有知,寧可斯背;鬼神無知,何用盟歃。” 唐 杜甫 《草堂》詩:“中宵斬白馬,盟歃氣已麤。” 唐 權德輿 《讀<穀梁傳>》詩之一:“羣臣自盟歃,君政如贅旒。” 清 吳偉業 《礬清湖》詩:“草草十數人,盟歃起裡閭。”
“盟歃”是古代結盟儀式中的重要環節,指通過殺牲歃血向神明立誓以示誠信的行為。具體解釋如下:
“盟”的含義
指通過特定儀式締結誓約,常見于國家、團體或個人之間的聯合。其本義源于甲骨文中的祭祀場景:主盟者執牛耳,割牲取血,歃血為誓()。
“歃”的含義
特指飲血或用牲畜血塗口的行為。《說文解字》解釋為“歠也”,即飲血,如“歃血為盟”即嘴唇塗抹或微飲牲血以示誠意()。
古代盟誓儀式中,“盟歃”包含兩個步驟:
該詞多見于古籍,如:
“盟歃”不僅是儀式,更體現古代社會對信用體系的重視,通過神靈監督強化契約精神。現代漢語中,“盟”仍保留“聯盟”“盟友”等衍生詞,而“歃”已較少單獨使用。
《盟歃》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結盟、宣誓合作的儀式。一般用來描述兩個或多個團體或個人,通過盟誓、宣誓等方式表達彼此之間的合作關系和信任。
《盟歃》由“皿”和“術”兩個部首組成,共計17個筆畫。
《盟歃》是一個古代漢字,其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盟”一詞的含義源自“盛酒筵席,禱告天地神靈,效忠誠意”的行動,而“歃”則指的是“喝酒”的儀式。這個詞彙經曆了演變和發展,最終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知的義項。
在繁體字中,盟、歃這兩個字保持不變,仍然用來表示合作和宣誓的意義。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資料記載,《盟歃》的古時寫法為: 盟:⿻皿禺 歃:⿱欠可
1. 他們兩個盟歃後,合作無間,一起做了很多大事。
2. 他們通過盟歃,決定共同對抗外部威脅。
3. 新公司成立時,所有員工都參與了盟歃的儀式,以展示彼此之間的忠誠和團隊精神。
1. 盟約:表示各方間達成的合作、協議或約定。
2. 歃血為盟:比喻通過流血宣誓的方式表達彼此之間的忠誠和決心。
1. 宣誓:表示公開宣布自己的決心、信念或立場。
2. 結盟:指不同團體或個人之間建立合作夥伴關系以追求共同利益。
破盟:指違背盟約、背叛信任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