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風教的意思、風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風教的解釋

《詩大序》:“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後以“風教”指風俗教化。《史記·五帝本紀》:“餘嘗西至 空桐 ,北過 涿鹿 ,東漸於海,南浮 江 淮 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 黃帝 、 堯 、 舜 之處,風教固殊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梵衍那國》:“文字、風教、貨币之用,同 覩貨邏國 。” 郭沫若 《卓文君》第二景:“我們縣裡,得 王 父台主持風教,使民家女子,也能彈琴,這要算是‘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風教"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是指以風化人、教化民衆,特指通過道德風尚、禮儀規範對社會進行的感化與教育。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釋義進行說明:


一、核心釋義

  1. 風化與教化

    "風教"由"風"(風氣、風尚)和"教"(教育、教化)組合而成,強調通過社會風尚的引導實現道德教化。《漢語大詞典》定義為:"指風俗教化",即通過良好的社會風氣影響民衆行為,形成道德規範。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2卷,第231頁。

  2. 儒家倫理的實踐方式

    在傳統典籍中,"風教"常與儒家思想關聯,如《詩經·關雎序》提到"風以動之,教以化之",指詩歌通過諷喻方式潛移默化地教化民衆。

    來源:《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347頁。


二、字義溯源


三、文化語境中的延伸

"風教"在曆史文獻中多指向:

  1. 社會治理:如《漢書·地理志》以"風教"評價地方民風淳樸與否。
  2. 文學功能:如《文心雕龍》主張詩歌應"持人情性,風教為本"。
  3. 道德約束:明清方志常以"整饬風教"表述對道德秩序的維護。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21年。
  2.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
  3.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4. 《毛詩正義》,[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中華書局影印本。

網絡擴展解釋

“風教”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風教”指風俗教化,即通過社會風氣、文化傳統和道德規範對民衆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感化。這一概念源自《詩經·大序》中“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的論述,強調詩歌與社會風氣在教化中的作用。

二、曆史淵源

  1. 儒家經典起源
    最早見于《毛詩序》,提出詩歌的“風教”功能,即通過民間歌謠(《國風》)傳播道德規範,達到“化民成俗”的目的。

  2. 史籍記載

    • 《史記·五帝本紀》提到黃帝、堯、舜時期不同地區的“風教固殊”。
    • 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西域國家的風教差異。

三、内涵擴展

  1. 社會功能
    既包含自上而下的道德教化(如統治者推行禮制),也涵蓋民間自發形成的風俗影響。

  2. 文學意義
    特指詩歌的感化作用,如《詩經》通過反映民情實現“美教化,移風俗”的目标。

四、現代應用

現多用于描述傳統文化對社會的影響,例如“風教淳善”形容良好的社會風氣與道德傳承。


注:如需了解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學術讨論,可參考《毛詩序》《史記》等文獻,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寶床冰室冰消雲散薄草步虛詞棌椽踩杆策學豺目讒人城鼓當央地志敦慰俸赀蚹蠃感服戆拙乖劣黃蕋結童靖室靜兀兀寄宿生就要絹綢巨溟拒逆墾田阃望蘭幹藍藻龍尾道賂權漫爛耄期沒事找事谟範蝥賊鳥舉奇民權且确荦染愛襦袴賽禱桑落瓦解撒妖深交石鉢天工突地穩浃文娛物極必返俠腸小試牛刀枵枵諧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