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風教的意思、風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風教的解釋

《詩大序》:“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後以“風教”指風俗教化。《史記·五帝本紀》:“餘嘗西至 空桐 ,北過 涿鹿 ,東漸於海,南浮 江 淮 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 黃帝 、 堯 、 舜 之處,風教固殊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梵衍那國》:“文字、風教、貨币之用,同 覩貨邏國 。” 郭沫若 《卓文君》第二景:“我們縣裡,得 王 父台主持風教,使民家女子,也能彈琴,這要算是‘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風教”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風教”指風俗教化,即通過社會風氣、文化傳統和道德規範對民衆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感化。這一概念源自《詩經·大序》中“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的論述,強調詩歌與社會風氣在教化中的作用。

二、曆史淵源

  1. 儒家經典起源
    最早見于《毛詩序》,提出詩歌的“風教”功能,即通過民間歌謠(《國風》)傳播道德規範,達到“化民成俗”的目的。

  2. 史籍記載

    • 《史記·五帝本紀》提到黃帝、堯、舜時期不同地區的“風教固殊”。
    • 唐代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西域國家的風教差異。

三、内涵擴展

  1. 社會功能
    既包含自上而下的道德教化(如統治者推行禮制),也涵蓋民間自發形成的風俗影響。

  2. 文學意義
    特指詩歌的感化作用,如《詩經》通過反映民情實現“美教化,移風俗”的目标。

四、現代應用

現多用于描述傳統文化對社會的影響,例如“風教淳善”形容良好的社會風氣與道德傳承。


注:如需了解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學術讨論,可參考《毛詩序》《史記》等文獻,或查閱漢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風教是一個有趣的詞彙。它由兩個部首組成,一個是風,另一個是教。這個詞的意思是風的教導或風的準則。它來源於中文,是簡體字的一部分。 在簡體字中,風教的拆分部首分別是風和教。風的部首是風,教的部首是攵。這兩個部首組成了風教這個詞。 在繁體字中,風教的寫法有所不同。它的部首也是風和教,但是筆劃數量可能稍有不同。這取決於具體的繁體字形式。 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區別。根據古籍記載,風教的古代寫法可能與現代不同。然而,具體的古代寫法並不是我們現在能夠確定的。 以下是一個例句: 「遵守風教是做好一個良好公民的基礎。」 除了風教之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詞彙可以組合。例如,風氣和教育都是與風教相關的詞彙。 至於近義詞和反義詞,請提供更具體的內容,以便我能夠回答您的問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