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eless mistake;small accident] 因疏忽而産生的錯誤疏漏
(1).錯誤疏失。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 宋 孔平仲 《續世說》兩書均有《纰漏》篇,記謬誤不合之事。 清 錢謙益 《讀杜小箋上·送高三十五書記》:“ 劉辰翁 雲:‘崆峒,猶言一大地也。’紕漏至此,稍知《兔園冊》者不為,而世猶宗之,何也?” 清 王鳴盛 《十七史商榷·南史合宋齊梁陳書十二·建康實錄》:“其麤疏紕漏,不可勝摘。”
(2).指錯誤,事故。 魏巍 《東方》第四部第一章:“如果不是 小楊 作風嚴厲,很可能還會出一點小小的纰漏。”
“纰漏”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pī lòu,指因疏忽而産生的錯誤或疏漏。以下是詳細解釋:
若需進一步了解詞源或例句,可參考《世說新語》《東方》等文獻。
纰漏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差錯、錯誤、疏忽等事物中存在的缺點或不完善之處。它通常用來形容某個過程中的小缺陷或不完美的細節,也可以指代錯誤或失誤。纰漏一詞多用于形容人的行為、言辭或文書等方面的錯誤或不足。
纰漏的部首是纟(細絲),它的筆畫數為約13畫。
纰漏的來源于《左傳·哀公二十六年》中的記載:“必告差益,省事纰漏。”這句話中的“纰漏”指的是工作中的差錯和疏忽。後來,纰漏逐漸成為表示錯誤或瑕疵的漢字詞語。
纰漏的繁體字為「紕漏」。
在古代,纰漏的寫法有所變化。它曾以「丕」和「丣」作為其古代寫法,如《廣韻》中提到的「纰」義即指「丕之縷縷也」。而「漏」在古代可以寫作「流」或「瘘」。
1. 他的文章中有一處纰漏,需要重新修改。
2. 嚴密的審查流程可以盡量減少纰漏的發生。
3. 這個計劃是經過反複審查,确保沒有纰漏。
組詞:精打細算、锱铢必較、苛求細察。
近義詞:瑕疵、差錯、過失。
反義詞:完美、無瑕、正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