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種舊式的有碧紗廚及踏步的大床。《海上花列傳》第四回:“上樓看時,當中掛一盞保險燈,映着四壁,像月洞一般,卻空落落的沒有一些東西,隻剩下一張跋步牀,一隻梳妝臺。”
跋步床(拼音:bá bù chuáng,注音:ㄅㄚˊ ㄅㄨˋ ㄔㄨㄤˊ)是一種中國傳統舊式大床,常見于明清時期的上層社會住宅。以下是具體解析:
基本定義
指帶有碧紗廚(雕花紗帳隔斷)和踏步(床前木質平台)的大型卧具,屬于古代家具中的奢華款式。其結構複雜,常配有雕花圍欄、帳幔、梳妝台等附屬設施。
名稱由來
"跋"字取自翻越、跨越之意,"步"指床前的平台踏步,整體形容需要擡步跨越才能進入床榻的空間結構。
此類床具流行于明清江南富戶,因占地較大(通常3-5平方米)且工藝繁複,成為身份象征。現代多見于博物館或文獻記載,如上海青浦區金澤鎮“江南第一床”即為典型拔步床實物(注:"拔步床"為異寫形式,與"跋步床"同義)。
《海上花列傳》第四回通過場景描寫,生動展現跋步床在清末民居中的實際使用狀态:“隻剩下一張跋步床,一隻梳妝台”,側面反映其作為卧室核心家具的地位。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例證或實物圖片,可查閱《明清家具研究》等專著,或訪問蘇州博物館線上館藏。
跋步床是指一種可以用來行走鍛煉的器械。它起源于中國,是一種古老的健身工具。跋步床通常由彈性材料制成,可以提供人體行走時需要的支撐和彈力。
跋步床的拆分部首是“足”和“木”,其中“足”是上面的部首,代表足部或步行的意思;“木”代表材料的意思。跋步床一共有10畫。
跋步床最早出現在古代的道家典籍《周易》中,其中有一句話是“跖之□□,咨之履”(大意為:“在跋步床上,思考行走之道”)。後來,跋步床逐漸演變成現代鍛煉身體的工具。
繁體字中,跋步床的寫法為“跋步床”。
古代跋步床的漢字寫法為“軷步床”,其中“軷”是車辘轱辘的車聲,意為行走。
1. 每天在跋步床上鍛煉是個很好的健身方式。
2. 老人使用跋步床增強腿部力量。
跳跋、跋涉、蹦跋、腳床、木床
步行器、步行機、健身步、步床機
靜止床、休息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