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爽儁 ”。1.豪爽秀俊。《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 高貴鄉公 諱 髦 ” 裴松之 注引《魏氏春秋》:“公神明爽儁,德音宣朗。”《世說新語·品藻》“ 裴瓚 方 王敦 ” 劉孝标 注引《晉諸公贊》:“ 瓚 字 國寶 , 楷 之子,才氣爽儁。”《北史·牛弘傳》:“吏部侍郎 高孝基 ,鑒賞機晤,清慎絶倫,然爽俊有餘,迹似輕薄。”
(2).明快秀逸。 唐 張彥遠 《曆代名畫記·宋二十八人》:“ 倩 ( 袁倩 )子 質 , 姚最 雲:風力爽俊,不墜家聲。”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三:“ 孔 ( 孔融 )語便是 唐 律, 桓 ( 桓玄 )句亦是 唐 選,而 桓 尤爽俊。”
“爽俊”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和古籍用例兩個維度解析:
一、詞義解析 “爽”本義為明亮、清朗,《說文解字》釋作“明也”,引申為率直豁達的性格特征;“俊”指才智超群,《說文解字》注為“材千人也”,後衍生出容貌出衆之義。二字組合後形成互補詞義,既可形容人物風姿卓越,如《世說新語》載“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亦可指行事風格幹練灑脫,如《晉書·王導傳》稱其“少有風鑒,識量清遠”。
二、語義流變 該詞在曆時演變中呈現雙重指向:
權威來源參考:
“爽俊”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豪爽秀俊
形容人的氣質豪邁灑脫且相貌清秀出衆。例如《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稱:“公神明爽俊,德音宣朗。” 這裡形容人物神采煥發、言行爽朗。此外,《北史·牛弘傳》提到“爽俊有餘”,也是指人物性格的豪爽與儀态的俊秀。
明快秀逸
多用于評價文學、藝術作品風格明快而俊逸。如唐代張彥遠《曆代名畫記》評袁倩之子袁質的畫作“風力爽俊”,指其筆觸利落、意境清雅;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評價桓玄的詩句“爽俊”,強調語言風格的簡潔明快。
該詞在現代多用于文學或姓名學中,如取名時寄托“飒爽英俊”的寓意,但日常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古典文獻或學術分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背景,可參考《三國志》《世說新語》等原著,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的詳細注解。
巴山度嶺卑疵逼壓骖鸾儃儃出于帶花戴面鄧艾吃登場洞朗堆阜舵盤恩義耳孔二浙飛閣流丹風檐赙襚廣孝堅久驕惰棘喉久懬九轉鼎巨細無遺開間楷秀開選扛半拉活郎中蘭亭序雷噪棱錢禮拜日蠡母胧朣樓樓驢頽諾顔跑敵情品紅評緑披霜冒露青巒契洽塞絕三恨商質生道聲色不動十六族水事四攝頌魯天野外朗僞媮夏候鳥獻飨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