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瓠巴 ”。
“瓠芭”是“瓠巴”的异写形式,指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著名琴师,其典故多见于古籍记载。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与来源
“瓠芭”音读为hù bā,最早见于《列子·汤问》,记载他鼓瑟时“鸟舞鱼跃”,形容音乐感染力极强,连自然界的生物都被吸引。汉代王充《论衡·感虚》也提到“瓠芭鼓瑟,渊鱼出听”,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传说。
身份与背景
瓠巴(芭)是楚国音乐家,以琴技高超著称。高诱注《淮南子》时提到他是楚人,善鼓琴,其技艺被赋予神话色彩,成为古代音乐造诣的象征。
异写与关联
“瓠芭”与“瓠巴”为同一人名的不同写法,古籍中常混用。部分文献(如《列子》)用“瓠巴”,而《论衡》等则用“瓠芭”,属于通假现象。
文学与文化意义
该典故多用于形容艺术感染力,如成语“鱼出听”即源于此,体现音乐超越人类感知的境界。
如需进一步了解组词或读音细节,可参考组词词典。
《瓠芭》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大型的粗瓜状植物。它可以指树上或藤上生长的瓜状果实,也可以指开花植物的花瓣。
瓠芭由瓜部首和芭部首组成,它们分别是“瓜”和“艸”。它的总笔画数为13,其中“瓜”部首的笔画数为8,而“芭”部首的笔画数为5。
《瓠芭》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在《楚辞·卜居》一篇中。在该篇中,它是用来形容某种未知植物的。
《瓠芭》的繁体字写作「瓠芭」。
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瓠芭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一种常见的古代写法是将瓠写作「壺」,将芭写作「巴」。
1. 这片农田上种植了许多晒瓠芭的葫芦。
2. 他手中拿着一朵盛开的瓠芭,向远处望去。
与瓠芭相关的组词有:
- 葫芦瓠:指原产于热带地区的一种晒瓠芭的植物,其果实可做容器使用。
- 石瓠芭:指一种形状类似瓜果的石头。
- 瓠瓜:瓜状果实较大的葫芦。
与瓠芭的近义词有:
- 壶瓢:形状像瓠芭的器皿。
- 冬瓜芭:大型树木上吊生的瓜状果实。
与瓠芭的反义词有:
- 兰花:一种开花植物,拥有优雅的花瓣。
- 梨果:形状与瓠芭不同的水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