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ass] 銅和一種基體金屬(如鋅,早先是用錫)組成的合金,通常是黃色的,比銅硬而強度大并具有延展性;特指主要由銅和鋅按不同比例(如銅二鋅一),有時有少量其它金屬做成的合金
古代指一種黃色的銅。今多指銅和鋅的合金。《神異經·中荒經》:“西北有宮,黃銅為墻,題曰地皇之宮。” 唐 李賀 《貴主征行樂》詩:“奚騎黃銅連鎖甲,羅旗香榦金畫葉。”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銅》:“凡銅供世用,出山與出爐,止有赤銅。以爐甘石或倭鉛參和,轉色為黃銅。”
黃銅是以銅和鋅為主要成分的合金,傳統定義中鋅含量低于45%的銅鋅合金統稱為黃銅,其色澤金黃,因早期制品顔色接近黃金而得名。該材料具有延展性高、耐腐蝕性強、導電導熱性能穩定的特點,在工業生産與文化領域均有廣泛應用。
成分與特性
根據《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記載,普通黃銅通常含銅60%-90%、鋅10%-40%,通過調整比例可獲得不同硬度與延展性。特殊黃銅會加入鉛、錫等元素,例如含鉛1%-3%的鉛黃銅可提升切削加工性能。《金屬材料手冊》(機械工業出版社,2018)指出其密度約為8.5-8.8g/cm³,熔點介于900-940℃,維氏硬度範圍在80-200HV。
工業應用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23)載明,黃銅被廣泛用于制造閥門、軸承等機械零件,鐘表行業常使用含鋅18%-20%的合金制作精密齒輪。含錫量達1%的錫黃銅因耐海水腐蝕,在船舶制造業被列為标準用材。電子工業則偏好含銅65%的黃銅制作導電元件。
文化象征
《中華民俗文化大觀》(中華書局,2019)收錄了黃銅在傳統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明清時期“黃銅鎖”作為家族傳承信物被載入地方志,藏傳佛教法器多用鎏金黃銅鑄造。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的乾隆款掐絲琺琅黃銅香爐,印證了其在古代禮器制作中的重要地位。
黃銅是由銅(Cu)和鋅(Zn)組成的合金,具有廣泛的應用和獨特的物理特性。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黃銅是以銅為基體、鋅為主要添加元素的合金,鋅含量通常在3%-45%之間。根據成分不同,分為兩類:
黃銅因導電、導熱性優良且耐腐蝕,被廣泛用于:
古代文獻中“黃銅”指代黃色銅材,如唐代《神異經》記載的“黃銅為牆”。現代定義則明确為銅鋅合金。
黃銅表面易氧化形成保護膜,延長使用壽命;其金黃色外觀常被用于仿制黃金制品,但可通過密度和成分檢測區分。
如需更完整的化學成分或工業标準,可參考材料學專業文獻或行業手冊。
背袋閉門思愆谄上驕下褫革充吏傳名彈弦大牌檔電子技術蕃多方塊字蜚黃騰達粉坊膚敏敢于甘珍恭莊乖沴挂衲韓侯蔌龁啖紅豆蔻花戶毀讪火熟焦渴饑飡渴飲禁漏積愚極着絶調克易匡助廉訪使者連拱壩麗蘂柳暖花春六祖陸程冥陰内款排房剽賣平滑破釜鋪夫撲握切倚榷網升起詩瘢時月隨車夏雨堂布田彘跳行投工文格翔集小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