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衲的意思、挂衲的詳細解釋
挂衲的解釋
披上僧衣。謂出家為僧。 唐 戴叔倫 《寄贈翠岩奉上人》詩:“挂衲 雲林寺 ,翻經石榻涼。” 唐 杜荀鶴 《舟行晚泊江上寺》詩:“挂衲雖無分,修心未覺非。”
詞語分解
- 挂的解釋 挂 (掛) à 借助繩索、鈎子、釘子等使物體附着于高處或連到另一物體上:懸挂。挂圖。挂牌。挂鋤。挂鐮。挂帥(掌帥印,喻居于領導、統帥地位)。披紅挂綠。挂一漏萬。 牽記,牽連,牽累:牽挂。記挂。挂念。挂
- 衲的解釋 衲 à 僧衣。 僧人:老衲。 同“納”⑤。 筆畫數:; 部首:衤;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挂衲,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佛教術語,主要含義如下:
-
本義:披上僧衣,指出家為僧
- 這是“挂衲”最核心的含義。“挂”意為披挂、穿戴;“衲”指僧衣,因其常用許多碎布補綴而成,故稱“衲衣”或“百衲衣”。因此,“挂衲”字面意思就是披上僧衣,象征着正式成為僧人,遁入空門。這個動作代表了身份的轉變和對世俗生活的舍棄。
- 來源參考: 此釋義是佛教術語的通用解釋,常見于佛教典籍和漢語辭書對相關詞彙(如“披衲”、“挂搭”)的解釋中。其核心概念源于佛教僧侶的着裝制度和出家儀軌。
-
引申義:指僧人
- 由“披上僧衣”的動作引申開來,“挂衲”可以直接用來指代僧人本身,尤其是雲遊僧人(行腳僧)或挂單(暫住)于某寺院的僧人。這是一種以特征(穿着僧衣)代指本體的用法。
- 來源參考: 此用法在古代文獻,尤其是禅宗典籍和描述僧人生活的詩文中可見。例如,在記錄禅宗傳承和公案的《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等文獻中,常以“一衲”、“老衲”、“衲子”、“挂衲”等指代僧人。
-
象征義:放下執著,回歸本心(禅宗語境)
- 在禅宗公案或修行語境中,“挂衲”有時被賦予更深層的含義。它不僅僅指穿上僧衣這個動作,更象征着放下世俗的牽絆、名利的追求(“挂礙”),回歸清淨無染的本性。與之相對的可能是“解帶”(解開束縛)或“卸卻”(卸下負擔)。例如,著名的禅宗公案“南泉斬貓”後,趙州禅師“便脫草鞋安頭上而出”,南泉贊其“子若在,恰救得貓兒”,而趙州此處的行為常被解讀為一種超越常規、放下(包括放下“救貓”的執念)的象征。雖然公案中未直接出現“挂衲”,但“解帶”、“卸卻”等動作與“挂衲”所代表的“放下”在精神内涵上相通。
- 來源參考: 此義項多見于禅宗語錄、公案解析以及研究禅宗思想的著作中。它體現了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别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精神,強調超越形式,體悟心性。
“挂衲”一詞源于佛教,其基本含義是指僧人披上僧衣出家,并由此引申為指代僧人本身。在更深的禅宗修行層面,它象征着放下世俗的挂礙與執著,回歸清淨自性。該詞承載着豐富的佛教文化信息,是理解僧人身份和禅宗精神的重要詞彙之一。
網絡擴展解釋
“挂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佛教文化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挂衲”指“披上僧衣”,引申為“出家為僧”的行為。其中:
- 挂:此處為“披挂、穿戴”之意;
- 衲:指僧人的袈裟或僧衣,因僧人衣物多用碎布縫補而成,故稱“衲衣”。
二、文學例證
這一詞彙在古代詩詞中常被使用,例如:
- 唐代戴叔倫《寄贈翠岩奉上人》:“挂衲雲林寺,翻經石榻涼。”
- 唐代杜荀鶴《舟行晚泊江上寺》:“挂衲雖無分,修心未覺非。”
三、曆史背景
“挂衲”反映了古代文人借佛教意象表達超脫世俗的傾向。僧人通過披上衲衣象征脫離塵世,因此該詞常用于描寫隱逸或修心的意境。
四、同義詞與關聯詞
- 同義詞:剃度、出家、披缁
- 關聯詞:雲遊(僧人四處修行)、參禅(佛教修行方式)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詩句或曆史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全唐詩》或佛教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八石邦闾寶賮本資兵謀冰冸璧羽鉢拏不止側巴楞常州畫派赤衷翠羽蓋兒子氣放松樊梨花返期貢谀國防鶴怨諱過馄饨貨本劫數機鑒糾率掬縮據義履方刊旅客家話空域爛子流瘠隆薄龍藏寺龍檻侖菌南卷女人氣女僧袍服貧辛謙幼輕賦薄斂榮軍軟凍凍喪魂失魄生田滲和疏儉司典索賄探花筵鐵鳳維持韋康威肅吳質仙掌信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