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披上僧衣。謂出家為僧。 唐 戴叔倫 《寄贈翠岩奉上人》詩:“挂衲 雲林寺 ,翻經石榻涼。” 唐 杜荀鶴 《舟行晚泊江上寺》詩:“挂衲雖無分,修心未覺非。”
“挂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佛教文化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挂衲”指“披上僧衣”,引申為“出家為僧”的行為。其中:
這一詞彙在古代詩詞中常被使用,例如:
“挂衲”反映了古代文人借佛教意象表達超脫世俗的傾向。僧人通過披上衲衣象征脫離塵世,因此該詞常用于描寫隱逸或修心的意境。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詩句或曆史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全唐詩》或佛教典籍。
挂衲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充滿功德和善行的僧人。
挂衲的拆分部首是月和衣,共有12個筆畫。
挂衲這個詞源于佛教。僧人在宗教儀式中穿着衲衣,衲衣上挂着佛珠、念珠等物件,有時還會懸挂一些器物,以此表達對佛教真理的追求和對衆生的慈悲。後來,挂衲逐漸引申為一個褒義詞,用來形容具有高尚品德和修行的人。
挂衲的繁體字形為「掛褙」。
在古代漢字中,挂衲的寫法有所不同,可以寫作「挂袙」、「挂袺」等形式。
他雖然不是出家人,但是他的行為舉止十分謙和,給人一種挂衲的感覺。
挂衲的相關詞語有:挂袍、挂鈎、挂軸、挂角等。
挂衲的近義詞有:懸壺濟世、至善至美、化緣等。
挂衲的反義詞有:貪婪無度、行為不端、冷酷無情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