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的風格、格調。 唐 于頔 《郡齋卧疾贈晝上人》詩:“夙陪翰墨徒,深論窮文格。” 宋 陸遊 《入蜀記》卷四:“至 韓吏部 、 柳柳州 大變文格,學者翕然慕從。” 清 鈕琇 《觚賸·曹全碑》:“ 漢 《曹全碑》……無書撰人姓名,俗謂 蔡中郎 者,以其文格似 漢 ,又為八分體也。” 章炳麟 《文學說例》:“ 遷 固 雅材,有其病矣。厚味臘毒,物極必反,遂於文格最為傭下。”
“文格”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文章的風格與格調,常見于文學評論或學術讨論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文格”由“文”(指文章、文學)和“格”(指格調、風格)組成,指文學作品在形式、語言、意境等方面表現出的獨特風格或審美特質。例如唐代詩人于頔在《郡齋卧疾贈晝上人》中寫道“深論窮文格”,即探讨文章風格的深奧之處。
多用于學術或文學領域,如:
在當代語境中,“文格”也可引申為對作者創作個性的概括,強調作品與作者思想、審美的統一性。
《文格》是一個詞語,其意思是“文字的規整美感,書法的橫豎間距”。它是一個專業術語,常用于書法、篆刻以及字畫等領域,用于描述文字排列的整齊美觀程度。
《文格》一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文”和“戶”,拆分後的筆畫數為12畫。
《文格》一詞源于中國漢字文化,屬于漢字詞彙。在中文繁體中,叫做「文閣」,字形稍有差異。
在古時的漢字書寫中,「文」字的上半部寫成一個類似“雲”的形狀,下半部呈現一橫的形态,形成一個整體。對于「格」字,上半部寫成類似“丁”的形狀,下半部由四個橫線構成,中間橫線略長。整體來看,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更加簡化、古樸。
1. 這幅字畫的文格優美,令人賞心悅目。
2. 他的書法作品字字有文格,令人歎為觀止。
1. 文字
2. 格局
3. 文化
4. 規整
5. 橫豎
1. 字體:形容文字的整體外觀和排列方式。
2. 書法:指用毛筆或鋼筆等工具書寫漢字,并追求書法藝術的一門藝術。
1. 亂七八糟:形容文字或排列的雜亂無序。
2. 混亂:形容文字或排列的無法辨認或失去美感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