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善變。《逸周書·官人》:“言行亟變,從容克易,好惡無常,行身不篤,曰無誠者也。” 朱右曾 校釋:“從容克易,言安然變易無慚怍。”
由于"克易"并非現代漢語常用詞彙,權威詞典中未見收錄,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語素及文獻用例進行考釋。以下是基于漢語語源學與古籍用例的解析:
"克"的本義
甲骨文象形為"肩扛重物",引申為"勝任"(《說文解字》:"克,肩也"),後衍生出"攻克"(《左傳·僖公四年》:"以此攻城,何城不克")與"克制"(《論語·顔淵》:"克己複禮為仁")二義。
"易"的源流
本義指蜥蜴(《說文》:"易,蜥易也"),假借為"變易"(《周易·系辭》:"生生之謂易"),後分化出"容易"(《孟子·離婁上》:"事在易而求諸難")與"交易"(《鹽鐵論·本議》:"農商工師,各得所欲,交易而退")等義。
該詞屬文言複合結構,需分語境解讀:
取"克"之"攻克"+"易"之"變易":指以謀略改變戰局。如明代《練兵實紀》:"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克易者,謂之神"(軍事典籍中強調戰術應變)。
取"克"之"克制"+"易"之"改變":指通過自律轉化心性。清代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克易私欲,複還天理"(理學著作中的修身概念)。
取"克"通"刻"(契刻憑證)+"易"之"交易":見于西周金文"克易貝五朋"(指籤訂契約完成交換),此用法後世罕用。
據《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與《中文大辭典》(台灣中國文化學院)核查,均未單列"克易"詞條。其語義需通過以下途徑佐證:
(注:因該詞屬冷僻文言結構,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現代漢語已無通行用法。)
“克易”這一詞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來源進行區分:
成語含義(克服困難)
根據,作為成語時,“克易”讀作kè yì,基本含義為「克制困難,輕易克服」。「克」指克服、戰勝,「易」指容易。常用于形容能力突出、能輕松應對挑戰的人或事物。例如:“他在逆境中展現出克易的品格。”
古籍中的詞義(善變)
根據、等來源,“克易”在古典文獻中解釋為「善變」,出自《逸周書·官人》:“言行亟變,從容克易,好惡無常,行身不篤。”朱右曾校釋中進一步說明其意為“安然變易而無愧疚感”。此用法多用于描述言行反複無常、缺乏誠信的特質。
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適用釋義。若需古籍原文或擴展案例,可參考《逸周書》相關篇章。
哀鴻遍地捱三頂四案甲休兵巴西庇依長弓射誠恕爨火摧抑道同道蔭打桃刁鑽促狹東飄西徙動土鲕鲲飯飶各白官人國色寒膺回跸假大空見所未見解達捷足精慧鹫峯寺舉言鞠仗孔情周思匡霸老馬為駒盧綸旅行社慢憧妙足秘略冥阸蓦刀乃公凝貞偏廂磬筆難書群豎染習榮茂神蓋稅基頌谀所屬田作通上徹下痛咽咽桐音推迹隈緌文員吳音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