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謂在衙門内供職。《儒林外史》第十七回:“我有個房分兄弟,行三,人都叫他 潘三爺 ,現在布政司裡充吏。”
“充吏”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析:
“充吏”指舊時在衙門内供職的職位,但常帶有貶義色彩,表示名義上擔任官吏卻缺乏實際能力或才幹的人。該詞出自清代小說《儒林外史》第十七回,例句為:“我有個房分兄弟,行三,人都叫他潘三爺,現在布政司裡充吏。”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儒林外史》原文或曆史官制資料。
《充吏》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某人或某物在扮演或擔任官吏的角色。
《充吏》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充和口。充部首表示填充、充滿的意思,而口部首則表示與嘴有關的事物。
充的筆畫數為6,口的筆畫數為3。
《充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僚制度。當時,有人被選中或任命為官吏時,就會使用這個詞來形容他們。
在繁體字中,《充吏》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沒有區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對于《充吏》這個詞,沒有固定的古代寫法,因為它的使用更多依賴于口頭傳統。
1. 他被充吏後,開始負責政府内部的事務。
2. 這份工作充吏之後,将需要你處理大量的文件和數據。
組詞:充實、吏部、吏治。
近義詞:擔任官職、扮演官員、充當吏員。
反義詞:解職、罷免、卸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