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鲎殼制的酒杯。 宋 陸遊 《近村暮歸》詩:“莫笑山翁雪鬢繁,歸休幸出上恩寬。鱟樽恰受三升醖,龜屋新裁二寸冠。”自注:“鱟樽,即 皮襲美 所雲訶陵樽也。”
“鲎樽”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引證出處
宋代陸遊在《近村暮歸》詩中提到:“鲎樽恰受三升醞”,并自注“鲎樽即皮襲美所雲诃陵樽”。
文化意義
鲎樽體現了古代對自然材料的利用,兼具實用與工藝性,常見于詩詞中描述閑適生活或飲酒場景。
若需進一步探究鲎的生物學特征或古代酒器文化,可參考生物學典籍或《全唐詩》等文獻。
《鲎樽》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一種魚類的容器。
它的部首是魚,總共有11個筆畫。
《鲎樽》這個詞來源于《爾雅·釋鲎》這篇古代字典中。該詞描述了一種用鲎制成的魚形容器。
《鲎樽》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鱟樽」。
在古代,鲎樽的寫法有所不同。一種常見的古代寫法是「鱟罇」。
1. 他從鲎樽裡倒出一杯清澈的飲料。
2. 這個鲎樽是一位古代皇帝的寶貝。
1. 鲎樽蓋(指覆蓋在魚形容器上的蓋子)
2. 鲎樽子(指小型的鲎樽)
3. 鲎樽形(指形狀像鲎樽的物體)
近義詞包括鲟椿(一種形狀像鲟魚的容器)、鲈椿(一種形狀像鲈魚的容器)。
反義詞目前沒有明确的詞語與之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