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古專為進善言的人發表意見而設置的一種标志旗幟。《史記·孝文本紀》:“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诽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 裴駰 集解:“ 應劭 曰:‘旌,幡也。 堯 設之五達之道,令民進善也。’ 如淳 曰:‘欲有進善者,立於旌下言之。’” 唐 柳道倫 《進善旌賦》:“ 帝堯 有君人之大德,恢理國之令圖,将啟納善之懷於四方之士,乃立進善之旌於五達之衢。” 唐 司空圖 《丁巳元日》詩:“累降搜賢詔,兼持進善旌。”
“進善旌”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其含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該詞由“進善”和“旌”兩部分組成:
如今,“進善旌”常用于比喻對善行和積極行為的嘉獎,強調通過表彰激勵更多人提升道德修養。例如,社會或組織通過設立獎項鼓勵公益行為,可視為“進善旌”精神的延續。
《進善旌》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積極向善,努力追求道德美德的表現。它鼓勵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地做好事、行善舉義,培養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
《進善旌》由三個部首組成:辶(辵)+ 言 + 早。其中,“辶”(辵)是走之意,表示行動;“言”表示言語;“早”表示早晨。整個詞語共有10畫。
《進善旌》最早出自唐代高湜的《春秋左傳評疏序》,後來成為了一句名言,流傳至今。它源于儒家思想中的道德教化,強調人們行善積德的重要性,以求建立和諧社會。
《進善旌》的繁體字為「進善旌」。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會有一些差異。根據古代字典上的記載,「進善旌」在古時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但整體的意義和表達并無太大差異。
1. 政府號召全體公民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共同緻力于《進善旌》。
2. 他常常提醒自己要時刻保持一顆《進善旌》的心,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
進步、善行、進取、旌表、行善、積極、道德
誠善、向善、精進、奉獻、努力
懶惰、惡行、退步、消極、不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