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古專為進善言的人發表意見而設置的一種标志旗幟。《史記·孝文本紀》:“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诽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 裴駰 集解:“ 應劭 曰:‘旌,幡也。 堯 設之五達之道,令民進善也。’ 如淳 曰:‘欲有進善者,立於旌下言之。’” 唐 柳道倫 《進善旌賦》:“ 帝堯 有君人之大德,恢理國之令圖,将啟納善之懷於四方之士,乃立進善之旌於五達之衢。” 唐 司空圖 《丁巳元日》詩:“累降搜賢詔,兼持進善旌。”
“進善旌”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源自中國古代政治文化,指君主設立的一種特殊旌旗,用于鼓勵臣民進獻善言或推薦賢才。字面上,“進”意為進獻、推薦,“善”指善良、有益的建議或人才,“旌”則指旗幟。這一概念體現了古代帝王納谏求賢的治國理念,旨在通過公開标識,吸引民間有識之士貢獻智慧,促進政治清明。在曆史上,進善旌常與“诽謗木”(供民衆提意見的木牌)等制度并列,作為早期民主議政的象征。
根據《漢語大詞典》,“進善旌”被定義為“古代帝王為招納賢才、聽取善言而設立的旗幟”,強調其在選拔人才和廣開言路中的作用。來源:《漢語大詞典》。
此外,《周禮·天官·小宰》中記載了類似制度,描述為“設旌以進善”,表明其起源于周代禮制,用于強化君民溝通。來源:《周禮》。
這一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作為曆史文化術語,它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精華,常被學者引用以探讨傳統治理智慧。
“進善旌”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其含義與曆史背景如下:
該詞由“進善”和“旌”兩部分組成:
如今,“進善旌”常用于比喻對善行和積極行為的嘉獎,強調通過表彰激勵更多人提升道德修養。例如,社會或組織通過設立獎項鼓勵公益行為,可視為“進善旌”精神的延續。
哀矜半籃腳側席剗艾成心嗒爾倒戈卸甲倒生凍雷蹲蹬方冊風逆戈法規欲橫眉火洲角粽疾博節欲骥馬金魁星浸益駿驵開口呼看小坑阱陵踐毛毳梅花使悶倦門闾望廟畫沐猱母胎内傅内禦剽殺瞥覩潛消默化青唐凄如鵲醆擾化饒情戎钺詩功衰殘碩壯殊尤磃氏館松髯攤底探問天神天式瓦縫葦索校刀手小壺溪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