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細碎瑣屑,微小。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服器序》:“服帛器物,雖屬尾瑣,而倉猝值用。”
(2).形容衰微。 明 茅溱 《粉蝶兒·金台懷古》套曲:“豪傑氣都成尾瑣,《召南》篇盡化胡歌。”
(3).猶猥瑣,庸俗不大方。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第二章第二節:“他沒有學過射禦,當然不會像那世襲貴族一樣有拳有勇。臃腫尾瑣,面目可憎,剛好畫出一個暴發戶的神氣。”
“尾瑣”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綜合解釋:
細碎瑣屑,微小
多用于形容事物細微、不重要。例如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服器序》中提到:“服帛器物,雖屬尾瑣,而倉猝值用”,指日常衣物器具雖微小,但緊急時卻有用處。
形容衰微
可指氣勢或狀态的衰落。明代茅溱《粉蝶兒·金台懷古》中“豪傑氣都成尾瑣”,即用此義描述豪傑氣概的消逝。
庸俗不大方(同“猥瑣”)
現代語境中更接近“猥瑣”,含貶義。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中描寫暴發戶“臃腫尾瑣,面目可憎”,即強調其庸俗氣質。
使用注意:該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籍或文學創作中。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避免與“猥瑣”混淆。
《尾瑣》是一個詞語,指的是尾部松軟、無力的樣子。它常用來形容某些物體或動物在尾部處沒有力量或活力的狀态。
《尾瑣》的拆分部首是尾(部首:屍)和瑣(部首:王,筆畫:13)。
《尾瑣》一詞的來源不明确,可能是古人根據事物本身的特性進行形象化的描述而形成的。
《尾瑣》的繁體字為「尾縒」。
在古時候,「尾瑣」這個詞可以用「尾纛」來表達,意思和現代用法相似。
1. 魚的尾巴受了傷,變得尾瑣。
2. 風來了,枯草在大地上揚起尾瑣。
尾巴、尾紋、尾翼
無力、懶散、萎靡
有力、挺拔、精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