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鲎壳制的酒杯。 宋 陆游 《近村暮归》诗:“莫笑山翁雪鬢繁,归休幸出上恩宽。鱟樽恰受三升醖,龟屋新裁二寸冠。”自注:“鱟樽,即 皮袭美 所云訶陵樽也。”
“鲎樽”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引证出处
宋代陆游在《近村暮归》诗中提到:“鲎樽恰受三升酝”,并自注“鲎樽即皮袭美所云诃陵樽”。
文化意义
鲎樽体现了古代对自然材料的利用,兼具实用与工艺性,常见于诗词中描述闲适生活或饮酒场景。
若需进一步探究鲎的生物学特征或古代酒器文化,可参考生物学典籍或《全唐诗》等文献。
《鲎樽》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一种鱼类的容器。
它的部首是鱼,总共有11个笔画。
《鲎樽》这个词来源于《尔雅·释鲎》这篇古代字典中。该词描述了一种用鲎制成的鱼形容器。
《鲎樽》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鱟樽」。
在古代,鲎樽的写法有所不同。一种常见的古代写法是「鱟罇」。
1. 他从鲎樽里倒出一杯清澈的饮料。
2. 这个鲎樽是一位古代皇帝的宝贝。
1. 鲎樽盖(指覆盖在鱼形容器上的盖子)
2. 鲎樽子(指小型的鲎樽)
3. 鲎樽形(指形状像鲎樽的物体)
近义词包括鲟椿(一种形状像鲟鱼的容器)、鲈椿(一种形状像鲈鱼的容器)。
反义词目前没有明确的词语与之对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