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六國之一。為鮮卑族 慕容垂 所建,史稱 後燕 (公元384年-407年)。《晉書·地理志上》:“ 孝武 太元 八年, 堅 敗,其地入 慕容垂 。 垂 僭號於 中山 ,是為 後燕 。 後燕 卒滅於 魏 。”
“後燕”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後燕(384-407年)是十六國時期鮮卑慕容氏建立的政權,由慕容垂創立,共曆5帝24年。
基本概況
重大事件
政治經濟
慕容垂推行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招撫流民,使“倉庫充盈”,但後期窮兵黩武導緻民變不斷。
“後燕”在特定語境中比喻背離正道、貪圖短暫利益而走上邪路的人或事物。此用法源自後燕政權滅亡的負面曆史形象,但需注意該比喻并非主流釋義,多見于部分詞典引申解釋。
建議延伸:若需了解後燕與北魏的戰争細節,可參考《資治通鑒》或《晉書》相關記載;關于都城中山的考古發現,可查閱定州北朝遺址資料。
《後燕》是指曆史上五胡十六國時期的一個北方政權。它由鮮卑族的慕容垂所建立,其中心地區位于今天的中國東北地區。
《後燕》的偏旁部首是“後”和“火”,其中“後”的偏旁部首是“⼈”,“火”的偏旁部首是“火”。根據拼音順序,先寫“後”,再寫“火”。它的總筆畫數是13畫。
《後燕》一詞的來源是曆史上真實存在的一個政權名稱,該政權成立于公元384年,至公元407年滅亡。它是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政權之一。命名為“後燕”的原因是慕容垂是燕人,其政權繼承了前燕的地盤,所以被稱為“後燕”。
《後燕》的繁體字為「後燕」。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有所變化,所以《後燕》的寫法也有所不同。在古代,它的寫法是「後越」,使用了不同的字形和偏旁部首。
1. 小說《後燕春秋》描述了後燕政權的興衰曆程。
2. 《後燕》的建立為北方的政治局勢帶來了新的變化。
1. 後嬴(指秦朝末年的秦王子嬴政)
2. 後秦(指南北朝時期的一個政權,由苻堅創建)
1. 後秦
2. 後趙
前燕(指曆史上五胡十六國時期前燕政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