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體統。 唐 劉知幾 《史通·編次》:“至 馬遷 ,始錯綜成篇,區分類聚, 班固 踵武,仍加祖述,於其間則有統體不一,名目相違。”
(2).總體;全體。《朱子語類》卷六九:“隻乾便是氣之統體。” 明 田藝蘅 《留青日劄·三才圖》:“所謂三才,統體一太極也。” 曹靖華 《飛花集·天涯處處皆芳草》:“這兒的花香、枝香、葉香、根香,統體芬芳馥郁,沁人心脾。”
“統體”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主要含義,其解釋和用法如下:
體統
指事物的整體結構或規範體系,強調秩序性和統一性。例如唐代劉知幾在《史通·編次》中批評史書編撰時提到“統體不一,名目相違”,即指體例不統一的問題。
總體;全體
表示将事物視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例如《朱子語類》中“隻乾便是氣之統體”,指“乾”是氣的總體;現代作家曹靖華在散文中描述“統體芬芳馥郁”,則是從整體感官角度形容植物的香氣。
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特定領域(如古籍研究)或文學作品中。如需進一步了解近義詞或例句,可參考權威詞典來源。
統體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來形容整體合一、統一統稱的意思。在漢語中,統體常用來表示物體的整體結構、組成部分或形狀,也可以表示事物的全面性、完整性。
統體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纟(纟字旁,表示與線、紡織有關),右邊是大(大字頭,表示大、全的意思)。統體共有8個筆畫。
統體的字形來自于古代漢字演變而來,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古籍《爾雅》中。根據《爾雅》的解釋,統體當時用來指代一種布料,也有整體、共通等含義。
統體的繁體字為「統體」。
在古代,統體的字形可能有所變化。根據古籍記載,早期的統體是由象征布料的纟字旁和大字頭組成,形狀呈現一種與現代相似的結構。
1. 整個團隊以統體的方式合作,最終完成了項目。
2. 統體的管理能夠提高組織的效率和協作。
統領、統籌、統計、統治、統共、統計、統一
整體、集體、一體、合體
分散、單體、個體、局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