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佛。和,和南。佛門稱稽首、敬禮為和南。 明 範濂 《雲間據目抄》卷三:“有十二人奉白蓮教者,往海上和佛。”參見“ 和南 ”。
“和佛”一詞在漢語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語境和來源進行區分:
指「拜佛」或「行禮」的動作,其中“和”對應佛教術語“和南”(梵語vandana音譯),意為稽首、禮拜。該釋義出自明代範濂《雲間據目抄》卷三的文獻記載,描述白蓮教信徒集體參拜的行為。使用場景多與宗教儀式相關,如誦經、祈禱等集體佛事活動。
指修行者通過佛法修行達到「與佛合一」的境界,強調心性上體悟佛法真理,并在實踐中與佛法圓融無礙。這種解釋側重哲學層面,常見于佛教典籍的現代釋義。
“佛”在梵語中本義為“覺悟者”,特指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後泛指出世間真理的徹悟者。需注意“和佛”一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宗教場景中多指第一種釋義。
《和佛》是一個詞語,它指的是人與佛教的和諧,包括心靈的平和、與佛教教義的契合。這個詞語主要用于形容個人修行中的心境與佛法教義的契合。
《和佛》這個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口和人。其中,口部表示語言、和諧等意義,人部表示人類、人的意義。
根據《漢字源流字典》,《和佛》這個詞語的總筆畫數為15,其中“和”字的筆畫數為8,而“佛”字的筆畫數為7。
《和佛》這個詞語起源于佛教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交融。它出現的背景是中國的佛教與傳統文化的融合,體現了佛教與中國文化的共融。
《和佛》這個詞語的繁體字為「和佛」。
在古時候,《和佛》這個詞語的漢字寫法并沒有太大變化,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即「和佛」。
1. 他修行甚深,心境平和甯靜,可以說他與佛已經和佛了。
2. 佛法的教義對于心靈的平和與調適有着重要的作用,通過修行與參悟,人們可以和佛合一。
3. 她與佛的和佛狀态,讓人感到安甯與充滿力量。
1. 和諧
2. 佛教
3. 心境
4. 修行
5. 信仰
1. 共佛
2. 合佛
3. 并佛
1. 不和佛
2. 敵佛
3. 隔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