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后燕的意思、后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后燕的解释

十六国之一。为鲜卑族 慕容垂 所建,史称 后燕 (公元384年-407年)。《晋书·地理志上》:“ 孝武 太元 八年, 坚 败,其地入 慕容垂 。 垂 僭号於 中山 ,是为 后燕 。 后燕 卒灭於 魏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后燕(384年-407年)是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氏建立的政权,与“前燕”形成历史对应称谓。其国号承袭自先秦燕国,因慕容垂复国后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史家为区分慕容氏前后两个燕国政权,故以“后燕”称之。

词源构成

“后”在汉语中表示时间或次序的延续,《说文解字》释为“继体君也”,此处特指慕容垂在邺城之战后重建的政权;“燕”源自周代诸侯国名,《尔雅·释地》记载“燕曰幽州”,既延续地域标识,又包含慕容氏“绍统中兴”的政治诉求。

历史沿革

慕容垂于384年称燕王,建元燕元,先后攻取邺城、中山,控制河北地区。395年参合陂之战败于北魏,396年慕容宝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407年冯跋发动政变,慕容熙被杀,北燕取代后燕。

疆域特征

鼎盛时期辖境包括今河北、山东、辽宁及山西部分地区,《读史方舆纪要》载其“南阻河,北逾燕山”,核心区域为冀州平原与辽西走廊。都城中山遗址现存夯土城墙遗迹,印证《水经注》中“城周十二里”的记载。

文化影响

后燕继承前燕官制,设台省统领州郡,《晋书·载记》记载慕容垂“置百官,缮宗庙”,推动鲜卑军事贵族与汉族士族的融合。现存北魏天赐三年(406年)《燕郡太守墓志》碑文,可见后燕“建兴”年号仍在辽东沿用。

网络扩展解释

“后燕”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根据语境区分:

一、历史政权(主要含义)

后燕(384-407年)是十六国时期鲜卑慕容氏建立的政权,由慕容垂创立,共历5帝24年。

  1. 基本概况

    • 建立者:慕容垂(前燕皇室后裔),于384年在荥阳自称燕王,386年称帝。
    • 疆域:全盛时包括今河北、山东、辽宁及山西、河南部分地区,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州),后迁至龙城(今辽宁朝阳)。
    • 灭亡:407年被北燕取代,亡于内乱和北魏的军事打击。
  2. 重大事件

    • 参合陂之战(395年):太子慕容宝率军攻北魏惨败,主力覆灭,成为国运转折点。
    • 北魏攻陷中山(397年):都城失守后,后燕分裂为南北两部,逐渐衰落。
    • 内乱频发:慕容宝、慕容盛等统治者严刑峻法,宗室自相残杀,最终被外戚兰汗和汉人冯跋篡权。
  3. 政治经济
    慕容垂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招抚流民,使“仓库充盈”,但后期穷兵黩武导致民变不断。


二、成语含义(较少见)

“后燕”在特定语境中比喻背离正道、贪图短暂利益而走上邪路的人或事物。此用法源自后燕政权灭亡的负面历史形象,但需注意该比喻并非主流释义,多见于部分词典引申解释。


建议延伸:若需了解后燕与北魏的战争细节,可参考《资治通鉴》或《晋书》相关记载;关于都城中山的考古发现,可查阅定州北朝遗址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凹版印刷避逊卜士材士练兵草木知威出工当抵大填迭香英敦长负囊福徵改稽干诟公料棺材楦子錧辖含宥河渠红颜薄命话论徽德鹄驾骄美嘉时解巾解批笄纚警迹人具保凉旷躐拜劣等零雨黎牛临履六区明荡荡懦庸咆勃片鸿骈字樵苏囷窌曲取三须钩涩辞伤风败俗胜任神御殿诗礼人家失谐斯干踏门滩地筳卜违宪无家无因崄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