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 弟子 子貢 ,姓 端木 名 賜 ,省稱 木賜 。《舊唐書·元行沖傳》:“ 蔔商 疑聖,納誚於 曾輿 ; 木賜 近賢,貽嗤於 武叔 。” 唐 吳筠 《高士詠·原憲》:“ 木賜 欽高風,退慚車馬盛。”
“木賜”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指孔子弟子子貢,即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
部分詞典提及“木賜”可引申為“天賜的自然資源”,例如:
在閱讀古籍或曆史文獻時,“木賜”通常指子貢;若遇現代文本中的“木賜”,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指向自然資源。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舊唐書》或《論語》相關注解。
《木賜》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木」表示木材或木質的意思,而「賜」則表示賜予、給予的意思。
「木賜」的拆分部首是「木」,它屬于四角部首;「木」的總筆畫數為4。
「賜」的拆分部首是「貝」,它屬于貝字底部部首;「賜」的總筆畫數為12。
《木賜》一詞的來源并不明确,可能是由于古代帝王将軍常在軍行中賜予下屬木質軍具或作為獎勵的一種象征。
《木賜》的繁體字為「木賜」。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木賜》的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基本相似。
1. 她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毅力,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木賜。
2. 為了表彰他的貢獻,國王親自賜予他一塊雕刻精美的木賜。
1. 木材:表示從樹木上獲得的可用于建築、制作家具等用途的材料。
2. 賜予:表示給予、授予。
3. 木工:表示從事木制工藝的人。
近義詞可以是贈予、給與。
反義詞可以是拒絕、剝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