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厎法的意思、厎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厎法的解釋

謂确定辦法。《書·大诰》:“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 孔 傳:“父已緻法,子乃不肯為堂基。” 王國維 《國學叢刊序》:“至於先人厎法,僅就椎輪,歷代開疆,尚多甌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厎法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曆史底蘊的複合詞,其含義需從構成該詞的兩個單字“厎”與“法”的本義及引申義入手解析,并結合古籍用例綜合理解:

  1. “厎”的本義與引申:

    • 本義: 指質地細膩的磨刀石。《說文解字·廠部》:“厎,柔石也。從廠,氐聲。砥,厎或從石。” 這表明“厎”是“砥”的古字或異體,核心含義是精細的磨石。
    • 核心引申義: 由“磨石”的平整、精細特性,引申出“緻”、“達到”、“平定”、“終極”、“标準”、“細緻” 等含義。例如《尚書·禹貢》:“覃懷厎績,至于衡漳。” 孔傳:“厎,緻也。” 意指功業達成。又《左傳·昭公元年》:“厎祿以德。” 杜預注:“厎,緻也。” 指以德行為标準來獲取俸祿。
  2. “法”的本義與引申:

    • 本義: 指法律、法令、規則、标準。《說文解字·廌部》:“法,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 其構形象征法律公平如水,神獸廌能辨别是非曲直。
    • 核心引申義: 泛指法則、規範、方法、模式、效法 等。如《論語·為政》:“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其中的“刑”即“法”的一種體現。
  3. “厎法”的合成詞義: 将“厎”的“标準”、“終極”、“細緻” 等核心含義與“法”的“法則”、“規範” 相結合,“厎法”一詞的整體含義可理解為:

    • 根本的法則或标準: 指最基礎、最核心、最終極的規範或準則。它強調的不是一般的法律條文,而是作為一切規範基礎的根本原則或精要标準。
    • 精細的規範或方法: 結合“厎”的“細緻”義,也可指非常精微、詳盡的法則或方法。
  4. 古籍應用實例:

    • 《尚書·呂刑》:“哲人惟刑,無疆之辭,屬于五極,鹹中有慶。受王嘉師,監于茲祥刑,其今爾何懲?惟時苗民,匪察于獄之麗,罔擇吉人,觀于五刑之中;惟時庶威奪貨,斷制五刑,以亂無辜,上帝不蠲,降咎于苗,苗民無辭于罰,乃絕厥世。” 其中雖未直接出現“厎法”,但後文強調“明啟刑書胥占,鹹庶中正”,追求刑罰的公正適中,體現了對根本法則(厎法)的重視。對“祥刑”(善用刑罰)的闡釋可視為對“厎法”精神的體現。
    • 該詞雖不如“刑法”、“禮法”等常用,但在探讨法律、規範的根本原則或精義時有其獨特價值,體現了古人對法律基礎與精微之處的思考。

“厎法”意指根本的法則、終極的标準或精細的規範。它由表示“磨石/标準/細緻”的“厎”與表示“法則/規範”的“法”複合而成,強調作為一切規範基礎的核心原則或精微要義,多見于古代典籍對法律、制度根本精神的論述中。

主要參考來源:

  1. 漢典 (www.zdic.net): 提供《說文解字》對“厎”、“法”的原文釋義及部分古籍引用。
  2. 《尚書》典籍 (如《尚書·呂刑》): 通過相關篇章内容理解“厎”的用法及古代法律思想背景,間接闡釋“厎法”的精神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厎法”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厎法(拼音:dǐ fǎ)意為“确定辦法”或“制定規範”,指通過明确規則或方法來完成某事。該詞由“厎”(本義為“緻”“達到”)和“法”(方法、規則)組合而成,強調對具體方式的确定。

出處與引證

  1. 《尚書·大诰》
    原文:“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
    釋義:父親已制定建造房屋的方法,兒子卻不肯打地基,更不用說建造房屋了。此處“厎法”指确立建造的規範。
  2. 王國維《國學叢刊序》
    例句:“至於先人厎法,僅就椎輪,歷代開疆,尚多甌脫。”
    此處指前人奠定的基礎方法,後續發展仍需完善。

綜合解析

注意

的權威性較低,但其引用的《尚書》和王國維的例句本身具有經典性,可作為釋義的補充參考。若需深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辯麗标鹄布草柴桑長長蟾魄杈桠除殘吹打篡權彈筋估兩大主考典憲恫懼敦肅多奇二元論販負反氣翻切鋒距丐退高次方程孤琴顧讓晦夜監撫江外繭栗犢金柅嫉怒計無所之沮格苛峭框圖離本依末躐升爐坑簏箱緑礬馬吊沒撩沒亂鳴舞泥工懦小辟旋青白眼七獻齊希特傘簳煞火食報失實逃釋望羊睕睕維口食烏呼相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