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讨覈的意思、讨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讨覈的解釋

讨究檢核。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一:“今讨覈緣由,如神靈所召,故其得來此山。”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序錄》:“及夫讨覈源流,商搉取捨,皆列諸贊論,備之後文。” 明 王世貞 《二酉山房記》:“上而皇王帝覇之猷,賢哲聖神之藴,下及乎九流百氏,亡所不讨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讨覈”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向深入探讨與查證核實相結合的行為。從構詞法分析,“讨”指探讨、研究,“覈”通“核”,指審核、查驗,二字組合形成遞進式語義結構。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南朝文獻,在《文心雕龍·辨騷》中已見“讨覈”用例,指對文學作品進行系統性的考證與評析。唐代經學家孔穎達注疏《禮記》時,亦用此詞強調對典籍的深度考據。《漢語大詞典》将該詞列為正式條目,釋義為“研讨并加以查核”,《辭源》則标注其屬于古代漢語書面用語。

在語義特征方面,“讨覈”強調學術層面的雙重動作:既包含主動探究的思維活動,又要求輔以實證考據的嚴謹過程。這種雙重性使其常應用于文獻校勘、史實考證等專業領域,如清代樸學家常用此詞描述對古籍的校雠工作。現代漢語中雖已鮮見日常使用,但在文史研究領域仍作為專業術語存在。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讨覈”是一個較為罕見的古漢語詞彙,由“讨”和“覈”組合而成,其含義需結合兩字的古義理解:

  1. 單字解析

    • 讨:本義為“探究、研究”,如《說文解字》釋為“治也”,引申為深入探讨、分析。
    • 覈(音hé):通“核”,意為“仔細審查、考究”,如《漢書》中“覈其虛實”即指核實真相。
  2. 組合詞義
    綜合兩字,“讨覈”可理解為深入探讨并嚴格審查,多用于形容對學問、文獻或事件的細緻考究。例如:“學者對古籍版本進行讨覈,以辨明真僞。”

  3. 使用背景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或學術讨論中,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若在當代語境中出現,可能是特定領域(如曆史研究)的術語,或作者刻意仿古。

建議:若您是在古籍中遇到此詞,可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若為現代文本,建議确認是否為“讨核”(讨論審核)的異體寫法,或聯繫原作者核實具體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抱疹擯排才此蔡琰殘疾人蠶蟹凍醪二漳扶寸撫徕覆焘拂天傅重敢悍箇兒錢蛤蜊粉谷公裹纏翰桧黑炭頭虎鬥龍争鹘響挾赤奸伏矯舉驚心破膽盡世兒刻意經營勞資科雷毂曆練老成崚崚勵世六畜道鹿幦論贊名地魔魍彭郎辟邪伎毗勇潑寒胡乾啟窮神觀化裘葛瞿唐峽人才出衆説不上鼠尾轎私窠子私贖泰山其頹偷換概念吞咽玩皮違條溫滑物忌下塵西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