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假托君命行事。制,制書。《漢書·終軍傳》:“ 元鼎 中,博士 徐偃 使行風俗。 偃 矯制,使 膠東 、 魯國 鼓鑄鹽鐵。” 顔師古 注:“矯,託也。託言受詔也。”《三國志·魏志·王肅傳》“ 董遇 等,亦歷注經傳”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建安 ﹞二十二年, 許 中百官矯制, 遇 雖不與謀,猶被録詣 鄴 ,轉為冗散。”《新唐書·王無競傳》:“﹝ 無競 ﹞眨 廣州 ,仇家矯制殺之。” 清 李漁 《奈何天·焚券》:“隻要我行權市義心無忝,怕甚麼矯制開倉蹟可疑。”
(2).指假托君命之人。 三國 魏 曹植 《魏德論》:“蕩鬼區於 白水 ,擒矯制於遐川。” 趙幼文 校注:“﹝矯制﹞謂 宋建 。《魏志·武帝紀》:‘初 隴西 宋建 自稱 河首 平漢王 ,聚衆 枹罕 改元,置百官…… 夏侯淵 自 興國 讨之。冬十月屠 枹罕 ,斬 宋建 , 涼州 平。’”
“矯制”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在不同曆史文獻中有明确記載,主要包含以下兩層解釋:
以上内容綜合了《漢書》《三國志》等經典文獻的記載,并參考了權威詞典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4、5、6中的原始出處。
矯制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改正、修正,使某事物或某個人變得更好、更符合規範的過程。矯制可以用來描述對于錯誤、缺陷和不良行為的改正處理。
矯制的部首是矢,筆畫數為13畫:矢(3畫)+ 從(4畫)+ 犬(3畫)+ 攵(3畫)。
矯制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它最早的釋義出現在《周禮·地官·大宗伯》中,用以指責責備、糾正職能。後來,矯制的義項逐漸延伸,包括對行為、制度、觀念等的規範、改正。
矯制的繁體字為矯製。
矯制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矯治,字義相似,都指責備、糾正。
1. 在過去的幾年裡,我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矯制這個國家的財務問題。
2. 為了矯制他不良的行為,我們決定對他進行嚴厲的懲罰。
矯正、矯捷、矯飾、矯真、矯情、矯頭、矯揉、矯頑,等。
糾正、改正、抑止、修改、修整。
縱容、默許、放縱、鼓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