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未刻的意思、未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未刻的解釋

[period of the day from 1 p.m. to 3 p.m.] 指下午一點至三點鐘

未刻迅雷甚雨。——《廣東軍務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未刻"是古代計時系統中對特定時段的表述,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時間劃分依據 未刻指地支計時法中"未時"的細分時段。古代将一晝夜劃分為十二時辰,未時對應現代時間的13:00-15:00(據《漢語大詞典》)。每個時辰再分八刻,每刻約合現代15分鐘,故"未刻"特指未時範圍内的具體刻數,如未初刻(13:00-13:15)、未二刻(13:15-13:30)等。

二、文獻應用實例 該表述常見于古代天文記錄與曆史文獻,如《清史稿·天文志》記載:"日食于未刻三刻,京師見之"。明清時期官方文書中,常見"未初刻""未正刻"等精确表述(參考《中國曆史紀年表》修訂版)。

三、計時體系演變 未刻計時依托于圭表、日晷等儀器,隨着銅壺滴漏技術的普及,宋代開始形成完整的分刻制度。明代《新儀象法要》詳述了晝夜百刻制與十二時辰制的換算關系,确立未時包含八刻的規範體系(據《中國古代科技史》)。

網絡擴展解釋

“未刻”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但需結合權威來源進行區分:

一、時間概念(主流含義)

拼音:wèi kè
注音:ㄨㄟˋ ㄎㄜˋ
基本含義:指中國傳統計時中的未時,對應現代時間的下午1點至3點。
出處:該用法可見于古籍文獻,如《廣東軍務記》中記載“未刻迅雷甚雨”。
結構解析:“未”為地支第八位,對應十二時辰中的未時;“刻”為古代計時單位(一晝夜共100刻,後改為96刻),此處指時段劃分。

二、成語用法(較少見)

基本含義:表示“未刻意”,即行為或言論未經特意設計,帶有自然、隨性之意。
結構解析:由“未”(沒有)和“刻意”(故意為之)組合而成。
注意:此釋義僅個别詞典收錄(如查字典),多數權威來源未提及,可能屬于邊緣化解釋或現代引申義。

使用建議

  1. 曆史文獻閱讀:優先采用時間含義,避免混淆。
  2. 現代語境:若需表達“不經刻意”,建議使用“未刻意”而非“未刻”,以免歧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敗壞逩迸逼立布料長松忱辭辰巳趁意齒衰垂稱楚雨慈膝燈會疊逢紀低利抵隙分施夫役改土故道哈呀狠石黃靈魚畫帖撝遜昏懦建卯月吉蠲金蓮進退雙難君子樹爌炾臨幹陸路賣務場沒味明允幕覆皮鞯平除竊簪之臣七裡香磬欬染翰染院山婦譱祥乘輿獅子座首免宿妝殷餹霜田頭天災地變同鄉會頹溏頑尊鄉選猃歇席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