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五個壺組成的漏壺,古代的一種計時器。《續資治通鑒·宋神宗熙甯七年》:“以太子中允 沉括 提舉司天監,始製渾儀、景表、五壺浮漏。”參見“ 漏壺 ”。
“五壺浮漏”是古代的一種計時裝置,由五個壺組成,屬于漏壺的一種改進設計。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結構
它由五個相互連接的壺組成,通過水流來計量時間。漏壺的原理是利用恒定水流在不同壺中的累積或排放來标記時間流逝。五壺的設計可能通過增加壺的數量來提升穩定性,減少水流速度波動對計時精度的影響。
曆史背景
據《續資治通鑒·宋神宗熙甯七年》記載,宋代科學家沈括在擔任司天監提舉時,主持制作了渾儀、景表及五壺浮漏等天文儀器。這表明該裝置在宋代被用于天文觀測或官方計時。
功能特點
相較于單壺或三壺漏壺,五壺結構可能通過分層儲水、多級控流等方式優化了時間測量的準确性。其具體運作方式可能與“複式漏壺”類似,即上層壺補給下層壺,保持最底層壺水位穩定,從而均勻滴水計時。
文化意義
這一裝置體現了中國古代在流體力學和時間計量領域的智慧,是研究古代科技史的重要實物例證。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詳細讨論過漏壺的改進,五壺浮漏可能是其研究成果之一。
如需進一步了解漏壺的工作原理或沈括的其他科學貢獻,可參考《夢溪筆談》及相關科技史文獻。
《五壺浮漏》是一個常用成語,表示時間過得非常快,轉瞬即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來源:
《五壺浮漏》一詞最早見于中國古代文學著作《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其中描述了司馬相如與上官桀之間的對詩比賽。相如在這個比賽中寫了一首《上官桀賦》以回應他的對手。而“五壺浮漏”被相如用來形容時間的流逝速度。
繁體:
五壺浮漏(注:浮為繁體字形式,漏為簡化字形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對于“五壺浮漏”一詞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代寫法為“五壺浮漏”,字體筆畫會有一些細微差别。
例句:
1. 時間真是五壺浮漏,轉瞬即逝。
2. 我感覺像是在五壺浮漏之中,無法抓住任何一刻。
組詞:
壺豆、壺口、巨壺、油壺、漏鬥、漏網之魚、流水不腐、浮雲、漏洞
近義詞:
光陰荏苒、年華虛度、時光匆匆、歲月如梭
反義詞:
時光長流、時間長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