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骈跗的意思、骈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骈跗的解釋

雙萼;并蒂。跗,同“ 柎 ”。 宋 陸遊 《諸暨縣主簿廳記》:“堂後舊有池,自君來,比二歲,産異蓮駢跗,邑人讙傳,以為君且通貴之祥,相與名其池上之亭曰 雙蓮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骈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ián fū(注音:ㄆㄧㄢˊ ㄈㄨ),主要用于描述植物形态,具體含義如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 指“雙萼”或“并蒂”,即同一花莖上并生兩朵花或兩個花萼。其中“跗”通“柎”(fū),原指花萼的基部。
  2. 文獻例證

    • 宋代陸遊在《諸暨縣主簿廳記》中記載:“堂後舊有池,自君來,比二歲,産異蓮骈跗,邑人讙傳,以為君且通貴之祥。”此處以“骈跗”形容蓮花并蒂而生的現象,被視為吉祥征兆。
  3. 現代應用

    •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文學作品中,現代漢語較少使用,但可借喻成雙成對、祥瑞之兆。

延伸補充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文用例或植物學相關術語,可參考宋代詩詞或《爾雅》《說文解字》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骈跗》一詞是指行走艱難、腳步不穩定的樣子。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馬和足,其中馬表示動物,足表示與腳有關的意義。它的總筆畫數為13。從字面上看,可以推測《骈跗》一詞與馬蹄子行走時跌跌撞撞的場景有關。 《骈跗》這個詞的來源并不明确,它既不屬于常用漢字,也沒有特定的文言典籍記錄。由于其較為特殊的意義和用法,因此在現代漢語中使用的頻率并不高。同時,它也沒有在繁體字中有特定的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與現代相比,漢字的形狀和筆畫略有不同。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偏旁部首、筆畫順序等。即便沒有具體的古代寫法,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對《骈跗》這個詞的意義進行分析,猜測可能類似的古代漢字。 以下是一個《骈跗》的例句:他因為受傷而走起路來骈跗不穩。 關于與《骈跗》相關的組詞,可以考慮以下幾個詞語:骈臂、骈步、骈攜、骈節。這些詞語都用來形容不協調、不協同的動作或姿态。 與《骈跗》近義詞有:跌跌撞撞、蹒跚、拐彎抹角。這些詞語都可以用來描繪行走時不穩定的樣子。 反義詞則可考慮:穩健、沉穩、穩重。這些詞語與穩定的步法和姿态相對應。 綜上所述,《骈跗》一詞指的是行走艱難、腳步不穩定的樣子。它的拆分部首是馬和足,總筆畫數為13。它的來源尚不明确,也沒有繁體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可能存在類似義項的字。其在句子中的運用可以是"他因為受傷而走起路來骈跗不穩"這樣。與《骈跗》相關的組詞有:骈臂、骈步等。近義詞包括:跌跌撞撞、蹒跚等。反義詞則有:穩健、沉穩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