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綿綿瓜瓞 ”。
“綿瓞”應作“綿綿瓜瓞”,是中國古代文學中用于祝福子孫昌盛的典故性詞彙,以下為詳細解析:
讀音與字形
出處與典故
源自《詩經·大雅·綿》首句“綿綿瓜瓞,民之初生”,以瓜蔓上接連結出瓜果的意象,比喻周民族由弱小到興盛的發展曆程,後引申為家族子孫代代繁衍、昌盛不衰的吉祥寓意。
文化内涵
此詞常用于祝頌場合(如婚慶、壽宴),強調家族血脈延續與繁榮。其核心意象“瓜瓞”既包含自然界的生命力,也暗含“失”(懸挂)字形的動态延續感,形成獨特的文化符號。
注意:“綿瓞”可能是“綿綿瓜瓞”的簡寫或筆誤,文獻中标準表述為四字成語形式。若需引用古籍或正式場合使用,建議采用完整寫法。
綿瓞(mián dié)是一個具有文學意味的詞語,形容物體柔軟、細膩、絲狀的樣子。常用于形容細雨、輕煙、柔和的光線等。例如:“綿瓞的細雨輕輕灑在大地上,給大地披上了一層柔軟的面紗。”
綿瓞的部首是纟(纟部),共有11個筆畫。
綿瓞這個詞源于古漢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綿》中,意為柔軟細膩的紡織品。繁體字為「綿瓞」。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綿瓞的古時候寫法為「綿瓞」。
1. 雨點紛紛揚揚地落下,綿瓞的雨絲輕舞着。
2. 陽光透過窗簾灑進房間,充滿了綿瓞的溫暖。
綿瓞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詞,如綿瓞細雨、綿瓞輕煙等,形容更加具體的物體或氛圍。
綿瓞的近義詞包括:細膩、柔軟、輕柔、絲綢等,它們都可以用來形容柔軟細膩的物體或感覺。
綿瓞的反義詞包括:粗糙、硬朗、粗制濫造等,這些詞語形容的是粗糙、堅硬的物體或感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