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方瞳的意思、方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方瞳的解釋

方形的瞳孔。古人以為長壽之相。 晉 王嘉 《拾遺記·周靈王》:“ 老聃 在 周 之末,居 反景日室 之山,與世隔絶,有黃髮老叟五人……瞳子皆方,面色玉潔,手握青筠之杖,與 聃 共談天地之數。” 唐 李白 《遊太山》詩之二:“山際逢羽人,方瞳好容顔。” 王琦 注:“按仙經雲:八百歲人瞳子方也。” 宋 蘇轼 《子玉以詩見邀同刁丈遊金山》詩:“更有方瞳八十一,奮衣矍鑠走山中。” 清 趙翼 《反曤目篇壽王西莊七十》詩:“直至方瞳年,巖電常晶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方瞳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方形的瞳孔。在現實生理結構中,人類的瞳孔呈圓形,方形的瞳孔并非自然存在。因此,這個詞主要出現在特定的文化語境中,具有以下詳細含義和用法:

  1. 神仙異相的象征: 方瞳最著名的文化意象源于道教傳說和古代神仙傳記。古人認為,方形的瞳孔是得道成仙者或長壽之人的異相特征。例如,東晉葛洪所著《神仙傳》中描述神仙王方平時,就有“方平生有異相,瞳子正方”的記載(葛洪《神仙傳》)。這種異相被視為仙風道骨、超凡脫俗的标志,象征着非凡的壽命和深厚的道行。南朝梁陶弘景在《真诰》中也提到“方瞳”是仙人的表征之一(陶弘景《真诰》)。

  2. 長壽與智慧的隱喻: 由于方瞳被視為仙人的标志,它自然而然地被引申為長壽的象征。同時,因為仙人通常被賦予超凡的智慧,方瞳也常被用來隱喻智慧深邃、見識高明。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遊泰山六首》中寫道:“山際逢羽人,方瞳好容顔。”這裡的“方瞳”既描繪了所遇之人的仙姿,也暗含對其長壽與智慧的贊美(李白《遊泰山六首》)。

  3. 文學與藝術中的意象: 在後世的詩詞、繪畫等文學藝術作品中,“方瞳”常被用作一個固定的意象,用來指代仙人、道士、隱逸高士或長壽老人,有時也用于表達對修道、長生或超凡境界的向往。例如,宋代詩人陸遊在《道室雜詠》中也有“方瞳那複見丹砂”之句(陸遊《道室雜詠》)。

總結來說,“方瞳”一詞在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其核心是指方形的瞳孔,但這并非生理描述,而是一個承載着深厚道教文化和文學意蘊的詞彙。它主要象征着神仙的異相、長壽的吉兆以及深邃的智慧,常見于古籍記載和古典文學作品之中。

網絡擴展解釋

“方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方形的瞳孔。古人認為這是長壽的象征,也常與神仙形象關聯。例如《拾遺記》記載老聃與黃發老叟“瞳子皆方”,李白詩中則以“方瞳”形容仙人容貌。


二、文化内涵

  1. 長壽象征
    古人認為瞳孔呈方形是長壽之相,如《遊太山》注解說“八百歲人瞳子方”。
  2. 神仙特征
    道教文化中,方瞳被視為得道者的标志,如“羽人”(仙人)常被描述為“方瞳好容顔”。

三、其他解釋


四、字形與結構


五、應用場景

多用于古典文學或描述超凡形象,如:“這位老者目含方瞳,頗有仙風道骨。”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可參考《拾遺記·周靈王》或李白《遊太山》詩。

别人正在浏覽...

哀請擺檔剝爛倴城奔育蠶繭斥堠次輔翠羽當時叨賴帝墳抵手東門逐兔都冶分子負面龔隗豪上和美紅皮書嘉奬講主見面禮交明郊送京花子荊榛尻門子枯陋立班理辨廲廔賃假柳橋龍鳳餅龍骧虎視幕客孽苗千裡迢迢惬順青冢秦庭之哭親與瓊膏窮迹窮守嚷亂戎行嚅哜三尺桐食采失衷束竹四呼死争挑錯團部隈逼五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