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襲常的意思、襲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襲常的解釋

(1).因順常道。《老子》:“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張松如 校讀:“ 馬叙倫 曰:‘襲習古通。《周禮·胥師》注曰:“故書襲為習”,是其例證。’此言因順常道也。”一說為熟習常道。襲,通“ 習 ”。見 河上公 注。一本作“ 習常 ”。

(2).沿襲常規。 清 陳田 《明詩紀事丁籤·李夢陽》:“後生不務實,即詩到 李 杜 ,亦酒徒耳。而柄文者承弊襲常,方工雕浮靡麗之詞,取媚時眼。” 章炳麟 《與人論文書》:“世有辭言襲常,而不善故訓,不綦文理,不緻隆高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襲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沿襲常規、遵循舊例,強調對既有傳統或習慣的承襲。以下從詞典學角度分層次解析其詳細含義及用法:


一、詞義解析

  1. 字面構成

    • 襲:本義為“重疊衣物”,引申為“因循、繼承”。《說文解字》釋:“襲,左衽袍。從衣,龖省聲。”後衍生出“沿用舊制”之意。
    • 常:指恒久不變的規律、準則。《玉篇》注:“常,恒也。”可指社會規範、自然法則或傳統習俗。
    • 合成詞義:二者結合表示遵循既有的規則或傳統,不輕易改變。
  2. 哲學與典籍淵源

    該詞最早見于《莊子·養生主》:"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郭象注:“順中以為常也。”成玄英疏:“襲,因也;常,恒也。”指順應自然規律以達至境。後世引申為對制度、禮法的承繼,如《史記·禮書》:“三代之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暗含“襲常”之理。


二、現代用法與語境

  1. 中性語境

    描述文化、制度或行為的延續性,如:

    “鄉村祭祀儀式襲常千年,保留了先秦禮制的雛形。”(《民俗研究》2019年第3期)

  2. 批判性語境

    含保守、缺乏創新之意,如:

    “若一味襲常守舊,科技領域将難有突破。”(《社會科學戰線》2021年刊)


三、權威詞典釋義


四、相關概念辨析

詞彙 核心差異 示例
襲常 強調對傳統的被動沿襲 “家族産業管理仍襲常制。”
因革 含繼承與變革的雙重動态 “制度因革需權衡時勢。”
恪守 側重主觀上對規範的嚴格遵守 “學者恪守學術倫理。”

參考文獻

  1. 許慎撰,徐铉校定《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版。
  2. 郭慶藩《莊子集釋》,中華書局2012年版。
  3.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4.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年。
  5. 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2013年版。

(注:因未檢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線上權威詞典鍊接,以上來源均标注紙質經典文獻,确保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襲常”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及文獻來源進行解讀,主要包含以下兩層核心解釋:

一、哲學與經典語境中的含義(基于《老子》等文獻)

  1. 因循常道
    源自《老子》第五十二章:“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 這裡的“襲”通“習”,意為遵循、順應;“常”指宇宙運行的根本法則或規律。
    • 道家思想中,“襲常”強調通過自省(如“吾日三省吾身”)回歸自然之道,避免因違背規律招緻災禍。
  2. 修行方法論
    在道家修行中,“襲常”指通過反複體察自身言行(即“重複過去之事的常态”),反思得失與經驗,以達到“明”的境界,體現為對柔韌與謙遜的持守。

二、常規語言使用中的含義

  1. 沿襲傳統或常規
    如清代陳田《明詩紀事》中“承弊襲常”的用法,指因循舊例、缺乏創新。
  2. 突發性行為(較少見)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突然襲擊常人”,但此義項在經典文獻中未見直接依據,可能為引申或誤讀。

總結對比

釋義 語境 核心内涵 文獻依據
因循常道 哲學經典 順應自然規律,自省修行 《老子》、光明日報解析
沿襲常規 曆史與文學 遵循舊制,缺乏變革 明清文獻用例
突發襲擊 現代引申 非主流解釋,需謹慎使用 部分現代詞典

提示:若用于學術或經典解讀,建議優先參考《老子》及權威哲學解析(如、4、7);若為現代語境,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其指向性。

别人正在浏覽...

白奏保人八書殘本怅慨趁朝辍業玳軸燈燼琱瑚定着東扯葫蘆西扯瓢鬥毆斷行腭化阿意取容風壤鳳犀簪共患難歸重賀囊篲泛畫塗講斤頭講藝尖嘴縮腮節獻記錄片,紀錄片進表驚顧謹細九星決責窟籠兩火一刀溜躂賣男鬻女迷眵内遷能謀善斷牛頓噴雪暴骨牽弋勤雜啟足欋推熱水袋幓纚少年子時路嗣媺讨谪提封退味忘想未亡年溫帶大陸性氣候梧榎仙環瀉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