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監督軍隊。《史記·司馬穰苴列傳》:“願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舊唐書·宦官傳·高力士》:“監軍則權過節度,出使則列郡辟易。”《明史·陳新甲傳》:“ 若麒 自海道遁還,言官請罪之。 新甲 力庇,復令出關監軍。” 郭沫若 《海濤集·塗家埠》:“照官制,黨代表和總指揮是平行的,而且有監軍的任務。”
(2).監督軍隊的官員。《後漢書·袁紹傳》:“ 紹 遂以 岱 為監軍。” 唐 房千裡 《楊娼傳》:“監軍即命娼冒婢以見帥。” 元 無名氏 《延安府》第四折:“你為兒子行兇做爹的撇了戰場,請你箇行號令的監軍自想。” 清 高其倬 《薊州新城》詩:“監軍專将柄,司禮為阿衡。”
監軍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一種重要的官職或臨時差遣,其核心含義在于代表中央政權對出征或将駐的軍隊進行監督、節制。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與職責
指古代朝廷派往軍隊中監督軍事行動、節制将帥權力的官員或使者。其主要職責包括監督将帥執行朝廷命令、奏報軍情、參與軍事決策,有時甚至直接指揮軍隊,以确保軍隊忠誠于中央并有效執行戰略意圖。其權力在不同朝代差異較大,有時淩駕于主将之上。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曆史沿革與制度演變
權限與影響
監軍的權限因時因人而異,通常包括:
其存在一方面加強了中央對軍隊的控制,另一方面也常因幹預指揮、與主将不和而導緻軍事失利(如唐末諸役)。來源:《資治通鑒》相關記載、曆代兵制研究著作[^]
著名監軍人物舉例
曆史上著名的監軍人物多與重大事件相關,如:
來源:《舊唐書·魚朝恩傳》、《明史·宦官傳》[^]
“監軍”是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下,為控制軍權、防止将領專權或叛亂而設立的特殊監督機制。它經曆了從臨時差遣到固定官職的演變,尤以唐代宦官監軍最為典型。其存在深刻影響了古代軍事指揮體系和王朝政治格局,是理解中國古代政治軍事關系的關鍵一環。
[^]: 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商務印書館. [^]: 來源:呂宗力 主編. 《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修訂版). 齊魯書社. [^]: 來源:歐陽修, 宋祁. 《新唐書》. 中華書局點校本;劉昫. 《舊唐書》. 中華書局點校本. [^]: 來源:脫脫 等. 《宋史》. 中華書局點校本;張廷玉 等. 《明史》. 中華書局點校本. [^]: 來源:司馬光. 《資治通鑒》. 中華書局點校本;陳傅良. 《曆代兵制》;現代相關兵制史、政治制度史研究論著. [^]: 來源:劉昫. 《舊唐書》;張廷玉 等. 《明史》. 中華書局點校本.
監軍是中國古代軍事制度中的重要角色,其含義和職能隨着曆史演變而變化,主要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監軍指監督軍隊的官員或行為,核心是代表中央政權對軍隊進行控制。該詞既指監督軍隊的職務(官職),也指行使監督權的行為。例如,《史記》記載齊景公派寵臣莊賈任監軍,制約司馬穰苴的兵權。
現多用于比喻對他人嚴格監督或控制的行為,如“公司派來監軍,限制部門自主權”。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案例或職能分析,可參考《史記》《舊唐書》等文獻,或查閱(搜狗百科)的完整詞條。
傍黑兒暴殒輕生迸珠表忠觀逼上朝婚雠訂打道子道津點籌郎洞豁遏樂飛歸官階灌木林駭耳壞壓撶楫宦遊子嘉句踐盟嘉壯介眉诘質極力記憶誇譚裡夫龍柏麥人毛衣明駝使跑步芊蔚胊忍仞積熱審色筆慎刑沈壓世患事要殊調殊性四類宋江送喪台面殄息挑踢鍡鑘無蒂勿翦翔翺仙漏小恩小惠嚣獸銷售額小偷蟹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