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監督軍隊。《史記·司馬穰苴列傳》:“願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軍。”《舊唐書·宦官傳·高力士》:“監軍則權過節度,出使則列郡辟易。”《明史·陳新甲傳》:“ 若麒 自海道遁還,言官請罪之。 新甲 力庇,復令出關監軍。” 郭沫若 《海濤集·塗家埠》:“照官制,黨代表和總指揮是平行的,而且有監軍的任務。”
(2).監督軍隊的官員。《後漢書·袁紹傳》:“ 紹 遂以 岱 為監軍。” 唐 房千裡 《楊娼傳》:“監軍即命娼冒婢以見帥。” 元 無名氏 《延安府》第四折:“你為兒子行兇做爹的撇了戰場,請你箇行號令的監軍自想。” 清 高其倬 《薊州新城》詩:“監軍專将柄,司禮為阿衡。”
監軍是中國古代軍事制度中的重要角色,其含義和職能隨着曆史演變而變化,主要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監軍指監督軍隊的官員或行為,核心是代表中央政權對軍隊進行控制。該詞既指監督軍隊的職務(官職),也指行使監督權的行為。例如,《史記》記載齊景公派寵臣莊賈任監軍,制約司馬穰苴的兵權。
現多用于比喻對他人嚴格監督或控制的行為,如“公司派來監軍,限制部門自主權”。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案例或職能分析,可參考《史記》《舊唐書》等文獻,或查閱(搜狗百科)的完整詞條。
《監軍》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監理軍隊或指揮軍事行動的将領。
《監軍》這個詞的部首是“示”,總筆畫數為15。
《監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軍事制度中的監軍制度,它是指在軍中設立監察機構來監督和管理軍隊的行動。
《監軍》的繁體字為「監軍」。
古代漢字中的《監軍》有多種寫法,例如「監軍」、「監君」、「鑒君」等。
他被提拔為監軍,負責指揮軍事行動。
監軍制度、監軍官、監軍隊
統軍、指揮軍隊、監察軍隊
被監軍、被指揮軍隊、被監察軍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