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倉的意思、常平倉的詳細解釋
常平倉的解釋
古代為調節米價而設置的一種倉廪。 漢宣帝 時 耿壽昌 首先倡建,以谷賤時用較高價籴入,谷貴時減價粜出,平衡米價而名。《漢書·食貨志上》:“時大司農中丞 耿壽昌 以善為算能商功利得幸於上……遂白令邊郡皆築倉,以穀賤時增其賈而糴,以利農,穀貴時減賈而糶,名曰‘常平倉’。民便之。”參閱《文獻通考·常平義倉租稅》。
詞語分解
- 常的解釋 常 á 長久,經久不變:常數。常量(亦稱“恒量”)。常項。常任。常年。常駐。常住。常備不懈。 時時,不隻一次:常常。常客。時常。經常。 普通的,一般的:常識。常務。常規。常情。常人。平常。反常。 姓。
- 平倉的解釋 期貨交易中客戶在買進或賣出一個期貨合同後,在交割期前賣出或買回一個期貨合同以結清其買賣金額的行為。平倉後的差額即為盈餘或虧損。
網絡擴展解釋
常平倉是中國古代政府為調節糧價、儲糧備荒而設置的官方糧倉制度,其核心作用是通過經濟手段平衡糧食市場。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功能
常平倉通過“豐年收購、荒年放糧”的機制運作:糧價低時由政府高價收購儲存,糧價高漲時則低價出售,以此平抑市場波動。這一制度既避免“谷賤傷農”(低價損害農民利益),又防止“谷貴傷民”(高價加重百姓負擔),同時兼具救災功能。
2.曆史起源與發展
- 戰國時期:李悝提出“平籴法”,可視為常平倉思想的雛形。
- 西漢正式創立:漢宣帝時期(約公元前54年),耿壽昌首次建立常平倉制度,明确“谷賤增價收儲,谷貴減價出售”的原則。
- 清代完善:康熙年間規定州縣按規模存糧(大縣1萬石、中縣8000石、小縣6000石),并細化了“春夏出粜、秋冬籴還”的操作流程。
3.實際應用案例
- 倉儲管理:以清代湖南為例,常平倉在青黃不接時平價放糧,災年則無償救濟災民。
- 實物遺存:河北蔚縣常平倉始建于明朝永樂元年,沿用至現代,2011年被認證為“沿用至今年代最久的倉庫”。
4.與其他倉儲制度的區别
常平倉為官辦(國家管理),區别于民間互助的義倉和社倉。後者多由地方士紳或村民自發組織,規模較小且以社區救濟為主。
如需了解更詳細的曆史沿革或地域案例,可查閱《漢書·食貨志》《湖南通志》等文獻,或中标注的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常平倉》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一個古代的財政政策,用于穩定國家經濟。它指的是國家政府在糧食豐收時将多餘的糧食收購儲存起來,以供将來在糧食供應不足時進行調配和支援。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拆分部首:常(巾)平(平)倉(口)
- 筆畫:常(5畫)平(5畫)倉(7畫)
來源:
《常平倉》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當時的北宋政府采取了常平倉政策,來确保國家在糧食豐歉之間的穩定供應。這個詞彙逐漸流傳至今,成為一個有着特殊曆史意義的詞彙。
繁體:
《常平倉》
古時候漢字寫法:
《常平倉》
例句:
- 國家政府通過實施常平倉政策,穩定了糧食市場。
- 曆史上的常平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溫飽問題。
組詞:
- 常量
- 常年
- 平衡
- 倉庫
- 倉儲
近義詞:平倉、民倉
反義詞:斷糧、虧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