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常平倉的意思、常平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常平倉的解釋

古代為調節米價而設置的一種倉廪。 漢宣帝 時 耿壽昌 首先倡建,以谷賤時用較高價籴入,谷貴時減價粜出,平衡米價而名。《漢書·食貨志上》:“時大司農中丞 耿壽昌 以善為算能商功利得幸於上……遂白令邊郡皆築倉,以穀賤時增其賈而糴,以利農,穀貴時減賈而糶,名曰‘常平倉’。民便之。”參閱《文獻通考·常平義倉租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常平倉是中國古代由政府設立、用于調節糧價和備荒赈災的官方糧倉制度。其核心是通過“豐年籴糧、荒年粜糧”的運作方式,平衡市場糧食供給,穩定民生。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核心釋義

常平倉指官府在糧價低時加價收購(籴)儲存,糧價高時減價出售(粜)的儲備糧倉。其名取自“常持其平”之意,旨在維持糧食市場穩定,避免“谷賤傷農,谷貴傷民”(《漢書·食貨志》)。

來源:

《漢書·卷二十四上·食貨志》載:“壽昌遂白令邊郡皆築倉,以谷賤時增其賈而籴,以利農,谷貴時減賈而粜,名曰‘常平倉’。”


二、曆史沿革與功能

  1. 起源:

    西漢宣帝時(公元前54年),大司農中丞耿壽昌首創,于邊郡設倉,後推廣至全國。

    來源:

    班固《漢書·食貨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運作機制:

    • 平抑糧價:豐收年購入餘糧,防止糧價暴跌;災荒年開倉售糧或赈濟,抑制糧價飛漲。
    • 備荒赈災:儲備糧用于應對水旱災害,如唐代規定“凡義倉所以備歲不足,常平倉所以均貴賤”(《唐六典》)。

      來源:

      杜佑《通典·食貨十二》

  3. 曆代演變:

    • 隋唐:與“義倉”并行,常平倉側重市場調控,義倉側重災荒救濟。
    • 宋代:王安石變法中“青苗法”部分借鑒常平倉制度,但以借貸取代平粜。
    • 明清:常平倉成為國家倉儲體系核心,清代定額存儲并建立嚴格稽查制度。

      來源:

      馬端臨《文獻通考·市籴考》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中國救荒史》(鄧雲特著):

    “常平倉之設,始于漢耿壽昌……曆代仿行,為荒政中最重要之制度。”

    來源: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

  2. 《中國曆代糧食儲備制度研究》(吳賓著):

    指出常平倉通過“價格杠杆”實現“以豐補歉”,是古代宏觀經濟調控的典範。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


四、文化影響與評價

常平倉制度被曆代視為“仁政”象征,如朱熹稱其“足食之本,恤民之要”(《朱子文集》)。但因吏治腐敗,曆代屢現“虛貯”“侵挪”之弊,清代魏源曾批判“法久弊生”(《聖武記》)。

來源:

《清史稿·食貨志》


參考文獻原文鍊接(供核查):

  1. 《漢書·食貨志》原文:國學網
  2. 《通典·食貨十二》: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3. 《文獻通考·市籴考》:漢典古籍
  4.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商務印書館電子書
  5. 吳賓《中國曆代糧食儲備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 《清史稿·食貨志》:中華典藏

網絡擴展解釋

常平倉是中國古代政府為調節糧價、儲糧備荒而設置的官方糧倉制度,其核心作用是通過經濟手段平衡糧食市場。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功能

常平倉通過“豐年收購、荒年放糧”的機制運作:糧價低時由政府高價收購儲存,糧價高漲時則低價出售,以此平抑市場波動。這一制度既避免“谷賤傷農”(低價損害農民利益),又防止“谷貴傷民”(高價加重百姓負擔),同時兼具救災功能。

2.曆史起源與發展

3.實際應用案例

4.與其他倉儲制度的區别

常平倉為官辦(國家管理),區别于民間互助的義倉和社倉。後者多由地方士紳或村民自發組織,規模較小且以社區救濟為主。


如需了解更詳細的曆史沿革或地域案例,可查閱《漢書·食貨志》《湖南通志》等文獻,或中标注的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哀闵聱牙戟口白雲青舍頒告榜署豹侯寶肆賓鳥萆薢慘怖殘榼逞惡晨正達标打差大喬打雄東岩酒奪魄蜂聚風宇分設感頌寡合汩亂國士寒殿皓旰後騎皇上家毀敗介絶傑特金叵羅九緎考慎空豁豁樂禍幸災連一不二獠市靈糧柳蒲龍葵美顔民伍昵侍軿羅衣清華大學跫然足音鮂鲉軟盤入鄉隨俗掃帚菜删洗铄金點玉騰溢透明膠托諸空言萬壽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