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當铠的意思、兩當铠的詳細解釋
兩當铠的解釋
保護胸、背的铠甲。《北堂書鈔》卷一二一引 三國 魏 曹植 《上先帝賜铠表》:“先帝賜臣……兩當鎧一領。”《初學記》卷二二引 晉 庾翼 《與慕容皝铠書》:“ 鄧百川 昔送此犀皮兩當鎧一領,雖不能精好,復是異物,故復緻之。”
詞語分解
- 兩的解釋 兩 (兩) ǎ 數目,二。一般用于量詞和“個、半、千、萬、億”前:兩個黃鹂。兩本書。 雙方:兩可。兩邊。兩便(客套用語,彼此方便)。兩旁。兩側。兩袖清風。兩敗俱傷。 中國市制重量單位:十兩(一市斤。舊
專業解析
兩當铠(也寫作“兩裆铠”或“裲裆铠”)是中國古代铠甲的一種重要形制,其名稱和結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與文化内涵。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結合曆史文獻與考古發現進行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基本結構
“兩當铠”指一種由前、後兩片主要甲身構成的防護裝備,形似背心,無肩袖,穿戴時用皮帶或織物帶在肩部和腰部固定。其核心特征在于“兩當”,即“分當胸背”,前片護胸腹,後片護背腰,兩片在肩部相連(通常用帶子系縛),腰部束帶。
結構特征:
- 無肩袖設計:區别于全身甲,兩當铠僅覆蓋軀幹要害,便于上肢活動。
- 材質多樣:早期以皮革(如牛皮)為主,後發展為鐵質劄甲或魚鱗甲片編織。
- 束帶固定:肩部用“襻帶”(布或皮條)連接前後片,腰部另束革帶加固。
二、名稱由來與詞源
“兩當”一詞源于其結構特點:
三、曆史演變與使用時期
兩當铠盛行于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
- 起源:漢代出現雛形,南北朝成為主流铠甲(如北魏陶俑、敦煌壁畫中的武士形象)。
- 鼎盛:唐代列為十三種制式铠甲之一。《唐六典》卷十六載:“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六曰裲裆甲”,明确其官方地位。
- 衰落:宋代後被更完備的“束甲襖”“步人甲”取代,但“兩當”結構仍影響後世胸甲設計。
四、文化意義與功能
- 軍事實用性:輕便靈活,適合騎兵與步兵機動作戰,兼顧防護與行動力。
- 社會等級象征:高級将領的兩當铠常飾金銀、犀皮或彩繪,如《南史》載齊東昏侯“着織成裲裆”。
- 藝術表現載體:常見于墓葬陶俑、壁畫(如北朝婁叡墓武士俑),反映當時軍事風貌。
權威參考文獻
- 《釋名·釋衣服》(東漢·劉熙):最早記載“裲裆”結構與得名由來。
- 《唐六典》(唐·李林甫):詳述唐代官制铠甲分類,明确“裲裆甲”為制式裝備。
- 楊泓《中國古兵器論叢》:系統考證兩當铠形制演變與考古實證。
- 白榮金《甲胄複原》:基于出土實物複原兩當铠制作工藝(如北魏鐵铠)。
- 《敦煌石窟藝術研究》:通過壁畫圖像分析南北朝至唐铠甲形制特征。
(注:因古籍原文鍊接需至專業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或“書格網”查閱,學術著作請參考圖書館或出版社官網,此處不提供具體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兩當铠”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防護铠甲,主要用于保護士兵的胸部和背部。以下是關于該詞的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與結構
兩當铠由前後兩片甲衣組成,分别覆蓋胸部和背部,形制類似“背心”。其名稱源于“兩當”(亦作“兩裆”),即“一當胸,一當背”之意,通過肩部用帶子或繩結固定。這種設計既保證了靈活性,又減輕了重量,適合騎兵或步兵使用。
2.曆史記載與文獻來源
- 三國時期曹植在《上先帝賜铠表》中提到“兩當铠一領”,表明其最早可能出現在漢末至魏晉時期。
- 晉代庾翼的《與慕容皝铠書》記載了用犀牛皮制作的兩當铠,說明其材質不僅限于金屬,也可能采用皮革。
3.材質與功能
- 材質:以鐵甲為主(即“铠”),也有犀牛皮等皮質甲胄,兼具防護性與輕便性。
- 功能:主要用于防禦刀劍、箭矢等武器對軀幹的攻擊,但四肢和頭部需額外護具保護。
4.演變與文化影響
- 漢代已有類似結構的鐵甲背心(如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但兩當铠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成為軍隊主流裝備。
- 其形制對後世铠甲發展有深遠影響,如唐代的“明光铠”即在此基礎上改進,增加了金屬護胸圓盤。
兩當铠是中國古代軍事裝備的重要代表,體現了冷兵器時代防護技術與實用性的結合。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使用場景或實物考證,可參考《北堂書鈔》《初學記》等古籍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隘窮白飯鼻端出火别軍才氣過人昌仆昌衍楚王神刁鬥森嚴鞮芬丁荦帝掖遁世離羣遏惡揚善二項式鲂魚頳尾焚林而田覆沒感恩珠狗窦鈎環黑旗軍鶴紋烜卓胡侃忽溜攪聒潔疾集體所有制峻刑曠大來來廉威潦溢禮赗領峤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輪台邏逮闾井爢散迷言迷語齧梨鉛刀一割泉世三峽三獻玉僧伽棃射堂涉足霜竹談天說地桃花夫人田荊通字屯萃王祿骛驟夏箭獻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