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 泰山 ,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後即以“鴻毛泰山”比喻人死的價值輕重懸殊。 章炳麟 《<敢死論>跋語》:“若必選擇死所,而謂鴻毛 泰山 ,輕重有異,則雖值當死之事,恐亦不能死矣。”亦作“ 鴻毛泰岱 ”。 郭沫若 《戰聲集·<歸國雜吟>之三》:“四十六年餘一死,鴻毛 泰岱 早安排。”
“鴻毛泰山”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成語字面指“鴻雁的羽毛”與“泰山”的對比,比喻事物之間輕重懸殊,或生命價值差異極大。例如,形容一個人的死亡意義重大(如泰山)或微不足道(如鴻毛)。
源自西漢司馬遷的《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司馬遷通過對比強調人生選擇對生命價值的影響,後演變為成語,用于形容事物或選擇的極端差距。
近義詞包括“鴻毛泰岱”(結構相同,僅替換“山”為“岱”)。成語還可引申為“小事物在偉大事物面前微不足道”。
“鴻毛泰山”通過極端的自然物對比,生動表達了價值或輕重的巨大差異,常見于文學、曆史評論中。如需更多例句或語境分析,可參考等來源。
《鴻毛泰山》這個詞是形容某件事物的重要程度或者價值相對于其他事物微不足道的意思。
該詞的拆分部首為“鳥”和“山”,筆畫數為16。
《韓非子·内儲說》中有一則關于“鴻毛泰山”的寓言故事,講述魯國的君主姜子牙把重任交給了一個不稱職的臣子,将他封為“鴻毛泰山”,意圖表達出對這個臣子微不足道的評價。
《鴻毛泰山》
在古時候,漢字寫作「鴻毛泰山」。
他在公司裡的貢獻隻能算是鴻毛泰山。
毫無價值、微不足道、無足輕重、彈丸之地
不值一提、微不足道、無關緊要、無足輕重
至關重要、舉足輕重、重要性極大、關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