鼇足的意思、鼇足的詳細解釋
鼇足的解釋
1.傳說中 女娲 用作天柱的大龜四足。《淮南子·覽冥訓》:“於是 女媧 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 高誘 注:“鼇,大龜。天廢頓以鼇足柱之。” 晉 成公綏 《天地賦》:“斷鼇足而續毀,鍊玉石而補缺。” 唐 黃滔 《融結為河嶽賦》:“豈非斷乎鼇足之時,剖彼雞黃之日,二儀各立以交泰,一氣旁流而洋溢。”
2.器物上做成龜足形狀的底腳。《新唐書·天文志一》:“﹝渾儀﹞表裡三重,下據準基,狀如十字,末樹鼇足,以張四表。”
詞語分解
- 鼇的解釋 鼇 á 同“鳌”。 筆畫數:; 部首:黽; 筆順編號:
- 足的解釋 足 ú 腳:足下(對對方的敬稱)。足迹。足球。足壇。失足。高足(敬辭,稱别人的學生)。舉足輕重。畫蛇添足。 器物下部的支撐部分:鼎足。碗足。 充分,夠量:足月。足見。足智多謀。 完全:足以。足色。 值
網絡擴展解釋
“鼇足”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文獻來源綜合分析,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一、神話傳說含義
-
女娲補天典故
指傳說中巨龜(鼇)的足,被女娲用作支撐天地的四極。《淮南子·覽冥訓》記載:“女娲斷鼇足以立四極”,描述上古時期天塌地陷,女娲斬斷巨龜四足代替天柱。這一意象在後世文學中常被引用,如晉代成公綏《天地賦》中“斷鼇足而續毀”,唐代黃滔詩文中也多次出現。
-
鼇的生物特征
“鼇”為古代傳說中的海中大龜(一說大鼈),《說文解字》明确其為“海大鼈”,具有神靈屬性,如背負蓬萊仙山的傳說。
二、器物結構含義
指器物底部模仿龜足造型的支撐結構。例如《新唐書·天文志》記載渾儀底座“末樹鼇足,以張四表”,說明古代天文儀器通過龜足形部件增強穩定性。
三、引申比喻(需謹慎參考)
部分現代辭書(如查字典網)将其列為成語,比喻“自高自大、傲慢自滿”,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傳。
注意:
- 權威文獻(如《淮南子》《說文解字》)中“鼇足”均為神話或器物本義,無貶義色彩。
- 寫作時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含義,引用古籍時建議優先采用《淮南子》《新唐書》等經典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鼇足(áo zú)是一個中文詞彙,它由兩個部分組合而成:鼇和足。鼇(áo)是一個含義多樣且有些神話色彩的詞彙,常指巨大的海獸或傳說中的神獸。足(zú)指的是腳或腳的部分。
源自《爾雅》和古代漢字字典,鼇的拆分部首是魚,足的拆分部首是止。根據這些部首的組合,可以推斷鼇的意思與海洋有關,而足則表示腳或者腳的部分。
在繁體字中,鼇足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中,鼇的寫法有一些變化。古時候,鼇的字形是類似于一個鲛鲛飯的形狀。這暗示了古人對鼇的形象的描繪,将它描繪成一種神奇而莊嚴的存在。
以下是一個關于鼇足的例句:“傳說中的鼇足被人尊稱為海之神物。”
與鼇足相關的組詞包括:鼇脊(áo jǐ)和鼇背(áo bèi),它們指的是鼇的背脊部分。
近義詞:鼍足(tuó zú),指的也是類似于鼇的意思,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
反義詞:人足(rén zú),指的是人的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