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放縱不受拘束。 晉 郭璞 《客傲》:“不恢心而形遺,不外累而智喪,無巖穴而冥寂,無江湖而放浪。” 唐 吳筠 《高士詠·柏成子高》:“ 大禹 受禪讓, 子高 辭諸侯。退躬適外野,放浪夫何求。”《明史·文苑傳二·唐寅》:“ 寅 恥不就,歸家益放浪。” 丁玲 《韋護》第二章三:“他早先對于她的印象,隻以為是有點美好和聰明而放浪的新型女性。”
(2).指行為不檢點。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韓樾子》:“適 小紅 送茶至, 韓 戲撚其腕, 紅 微笑睨之曰:‘小娘甫出門,郎君便爾放浪耶!’” 茅盾 《子夜》八:“﹝ 馮雲卿 ﹞仿佛覺得自己的‘運氣不好’和姨太太的放浪多少有幾分關系:幾曾見戴了綠頭巾的人會走好運的?”
(3).浪遊;浪迹。 宋 陸遊 《齋中雜興》詩:“孤舟小於葉,放浪煙水間。”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趙牧》:“有俊才,負奇節,遂捨場屋,放浪人間。”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續集·陶莊》:“每午餐後,必芒鞋竹笠,放浪於山巔水涯。” 郭沫若 《蒲劍集·關于屈原》:“其實‘放流’隻是放浪, 屈原 被疏之後居于閑位,曾向四處遊曆過而已。”
放浪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語義可歸納為以下兩個層面:
行為放縱,不受禮法約束
該義項強調對傳統規範或社會禮法的突破,常見于對自由精神的描述。《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言行不受約束,恣意率性”。例如宋代蘇轼《與範子豐書》中“放浪山水間”即體現超脫世俗的灑脫态度。
漂泊無定,不拘行迹
《漢語大詞典》補充其含有“流浪、無固定居所”的引申義,如《晉書·王尼傳》載“尼早喪婦,有一子,無居宅,惟畜露車,放浪于江湖”,此語境中“放浪”兼具地理空間的流動性與精神層面的超然感。
該詞在當代語境中多用于文學評論或人物品鑒,常與“不羁”“灑脫”等詞形成語義關聯,需結合具體語境辨析其褒貶傾向。
“放浪”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指放縱不受拘束,強調行為或性格上的自由不羁。該詞最早見于晉代郭璞《客傲》:“無江湖而放浪”,後多用于描述超脫世俗約束的狀态,如唐代吳筠詩中“放浪夫何求”。
多用于文學或評價性語境,可描述生活方式(如隱士超然物外)、行為态度(如蔑視禮教),也含貶義指輕浮舉止(如情感不專)。
提示:該詞具體褒貶需結合語境,古典文獻中多含灑脫之意,現代用法更傾向中性或略帶批判。
白湯八面威北面官崩憤博雅不數數朝遷市變趁墒吃儎籌厝村社長打字機疊字遏惡揚善遏密八音發甲分理處分緣符命關稅同盟弘朗灰塌塌獲夷鹘人踐律蹈禮靜閟徑然驚弦之鳥控守斂揫曆精圖治籬雀蛋色論甘忌辛名材末親霹靂琴彊項曲臨群兒讓逸競勞人天融丘溽夏山郎深淳省物神敏石阙時陰死國宋人陶子外篇王風望其肩背銜憤降人線穗子崤陂薤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