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傲雪淩霜”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ào xuě líng shuāng,以下是詳細解釋:
形容松柏、梅花等植物不畏嚴寒,傲然挺立于霜雪中,比喻人具有堅韌不屈的品格,面對逆境或壓迫時毫不示弱、無所畏懼。
文學出處
最早出自宋代楊無咎的《柳梢青》:“傲雪淩霜,平欺寒力,攙借春光。”
此句以梅花為意象,贊頌其不畏嚴寒、堅韌高潔的品質。
民間傳說
據傳盧龍雪洞曾有一對兄弟“傲雪”和“淩霜”,為保護礦工與雪怪搏鬥,最終化作冰雕守護洞口。此故事象征犧牲與不屈精神。
成語通過自然意象(如梅、松)映射人的品格,強調在嚴酷環境中保持氣節與抗争精神,常用于贊頌英雄、志士或高潔之士。
《傲雪淩霜》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一個人志向高遠,勇往直前,不畏艱難險阻,以不屈的精神迎接挑戰。
《傲雪淩霜》由三個漢字組成,拆分部首分别是「攵」、「雨」和「冫」,總計17個筆畫。
《傲雪淩霜》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詩中,其中一句描述了“傲雪淩霜”的精神。後來這個詞成為中國文學的常用表達,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堅韌不拔和勇敢無懼。
繁體字中,《傲雪淩霜》的寫法是「傲雪淩霜」。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傲雪淩霜》的寫法為「傲雪淩霜」,沒有太大的區别。
1. 他的勇氣和決心使他傲雪淩霜,成功地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2. 在逆境中,她始終傲雪淩霜,從不退縮。
傲雪淩霜可以根據需要和語境與其他詞彙組合使用,例如:傲雪淩霜的信念、傲雪淩霜的精神等。
近義詞包括:勇往直前、無所畏懼、勇于拼搏、堅韌不拔等。
反義詞包括:膽小怯懦、畏縮不前、優柔寡斷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