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亸鞚的意思、亸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亸鞚的解釋

松弛馬勒。 唐 杜甫 《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詩:“江村野堂争入眼,垂鞭嚲鞚淩紫陌。”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題名遊賞賦詠雜記》:“ 彖 ( 盧彖 )以雕幰載妓,微服嚲鞚,縱觀於側。” 宋 孫光憲 《生查子》詞:“暖日策花騘,嚲鞚垂楊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亸鞚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古語詞彙,其釋義可從字形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1. 字義解析:

    • “亸”(duǒ)本義為“下垂”,《說文解字》中釋為“垂也”,常用于形容物體低垂的狀态。
    • “鞚”(kòng)指馬勒,即駕馭馬匹的缰繩,《玉篇·革部》載:“鞚,馬勒也”。

      二字組合後,“亸鞚”字面義為“放松馬勒”,引申為停止驅策、任馬緩行的動作。

  2. 文獻用例:

    該詞可見于古典詩文,如宋代陸遊《醉中懷眉山舊遊》詩“松風破夢飲颀半,梅影亸鞚清溪長”,此處“亸鞚”既寫馬匹停駐的實景,又暗喻詩人閑適的心境。

  3. 文化關聯:

    在古代騎射文化中,“亸鞚”與“控弦”“執辔”等詞彙形成對照,多用于描繪行旅、狩獵場景中的短暫休憩,體現動靜結合的意境。

參考來源:《說文解字》《玉篇》《全宋詩》。

網絡擴展解釋

“亸鞚”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單字拆分解釋:

1. 亸(duǒ)
本義為下垂,常用于形容物體自然垂落的狀态。如唐代岑參《和刑部成員外秋夜寓直》中“竹喧交砌葉,柳亸拂窗條”,即用“亸”描繪柳枝低垂的景象。

2. 鞚(kòng)
指馬籠頭或控制馬的缰繩,如《說文解字》釋為“馬勒”,《樂府詩集·木蘭詩》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鞯,南市買辔頭,北市買長鞭”的“辔頭”即與“鞚”相關。

組合義
“亸鞚”字面可理解為“松弛馬籠頭”,引申為放松缰繩、緩行的狀态,常見于古詩詞中形容騎馬時的從容姿态。例如,唐代詩人李賀《馬詩》中“無人織錦韂,誰為鑄金鞭”的意象,便隱含對鞍鞯、缰繩的描寫。

建議
由于該詞較為罕見,具體語境中的用法需結合文獻分析。若需深入探究,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古代詩詞注解類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譺譺冰涼膑辟駁回殘膏操業城溝成勳存亡續絕打鷄駡狗的溜撲碌電奔颠頭簸腦惰倪耳糞惡慝廢鐵豐年祭覆盎韓杜鶴栖厚非環刀圜鑿方枘護将警醒科道官楞楞硉矹苗條淑女末勢目聽年根醲醞旁門邪道蟠龍卧虎千金諾杞慮诠言擾擾喪惘省吏沈着臉市不二價施發史禍豕交獸畜食少事繁舒新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梭緝腆嘿挺實痛滌前非童子郎鮮卉娴習校察謝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