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漆書寫的竹木簡。《東觀漢記·杜林傳》:“ 杜林 字 伯山 , 扶風 人,於 河西 得漆書《古文尚書經》一卷。” 唐 張彥遠 《曆代名畫記·叙畫之興廢》:“嗟爾後來,尤須靳固,宜抱漆書而興歎,莫将棐杮以藩身。”
(2).用漆書寫。 康有為 《廣藝舟雙楫·說分》:“ 完白山人 之得處,在以隸筆為篆。或者疑其破壞古法,不知 商 周 用刀簡,故籀法多尖,後用漆書,故頭尾皆圓。”
漆書是漢語詞典中具有雙重含義的書法術語,具體釋義如下:
指中國漢代及以前,用天然漆(又稱大漆)作為書寫媒介,在竹簡、木牍上書寫的文字形式。因漆汁黏稠、書寫工具特殊(需用硬毫或削竹為筆),其筆畫特征表現為頭粗尾細、形似蝌蚪,故又稱“蝌蚪文”。這種書寫方式盛行于竹簡廣泛使用的時代,是研究先秦至漢代文字演變的重要實物證據。來源:《漢語大詞典》《中國書法大辭典》。
清代“揚州八怪”之首的金農(號冬心),突破傳統毛筆束縛,截取毫端、用筆如刷,創造出一種方正古拙、棱角分明的獨特書體。其特點包括:
可見,“漆書”既是對古代書寫材料的客觀描述,亦成為特定藝術風格的代稱,其核心均指向工具與媒介對文字形态的塑造作用。
“漆書”一詞主要有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書法藝術綜合理解:
材料與載體
指用漆作為書寫材料,在竹木簡或牆壁上記錄的文字形式。例如,孔子住宅牆壁中發現的古文經書即被稱為“漆書壁經”。此類書寫方式在漢代文獻《東觀漢記·杜林傳》中也有記載,如河西發現的漆書《古文尚書經》。
曆史意義
漆書是早期文字保存的重要形式,因漆的耐久性,部分古代典籍得以留存。南朝《千字文》中“漆書壁經”即是對這一形式的描述。
金農的“漆書”
清代書法家金農獨創的字體,突破傳統毛筆用法,截毫端作書,以側鋒寫出橫畫寬厚、豎筆瘦削、字形豎長的特點,形似漆帚刷寫,故稱“漆書”。
藝術特征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分析,漆書筆法源于商周刀簡與漆書演變,頭尾圓潤的特征影響了篆隸融合的創作。金農代表作如《東萼吐華圖》等,成為清代書法創新的典範。
漆書既指古代以漆為墨的書寫形式,也特指金農打破傳統、自成一格的書法藝術,兩者均在中國文字史和藝術史上具有獨特地位。
辦東暴殄保狀餔子潮濤持衡春霭鋤食出仕調門地闆蠟動勁兒訪鶴匪特鳳台曲副食店高祖冠勾卻關陸觀摩軌迹過次懽迎昏曙姜後脫簪簡倨矜名嫉能金星礜石積實巨毋空洞拉拉隊纜掣靈誅柳啼花怨落款墨緑木廂内羞錢荒輕疏欺人自欺權枉屈求人中白肉包子打狗散碎沙隄上究生議深穩泰乙特煞桶子萬别千差玩憇偉略蕪沒賢每消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