劾奏的意思、劾奏的詳細解釋
劾奏的解釋
向皇帝檢舉官吏的過失或罪行。《漢書·韋玄成傳》:“徵至 長安 ,既葬,當襲爵,以狂不應……而丞相禦史遂以 玄成 實不病,劾奏之。”《南史·袁昂傳》:“時尚書令 王晏 弟 詡 為 廣州 ,多納賕貨, 昂 依事劾奏,不憚權家。” 明 無名氏 《鳴鳳記·幼海議本》:“昨已約兵部 張鶴樓 、工科 吳惺齋 聯名劾奏,諒他必來議本。”
詞語分解
- 劾的解釋 劾 é 揭發罪狀:彈(俷 )劾。參(乶 )劾。 筆畫數:; 部首:力; 筆順編號:
- 奏的解釋 奏 ò 作樂(?),依照曲調吹彈樂器:演奏。奏國歌。奏鳴曲。 封建時代臣子對皇帝陳述意見或說明事情:啟奏。奏議。奏疏。奏折。奏本。奏對。 呈現,取得:奏效。奏功。奏捷(取得勝利)。大奏奇功。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劾奏”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中的重要術語,綜合多個文獻資料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劾奏(hé zòu)指古代官員向皇帝檢舉、彈劾其他官吏的過失或罪行。其核心含義包含兩方面:
- 檢舉程式:通過正式文書向皇帝揭發(如《漢書》記載的韋玄成被劾奏案例);
- 監督性質:屬于官僚體系内部的監察機制,具有法律效力(《南史》提及袁昂不懼權貴劾奏貪腐官員)。
二、詞源解析
- “劾”的演變:本義為“執”(抓取),後引申為“審查罪狀”。造字邏輯體現“集中力量打擊不法行為”。
- “奏”的功能:特指以文書形式上達君主,凸顯程式合法性。
三、曆史作用
- 權力制衡:通過“封章劾奏”制度約束官員權力(如明代《鳴鳳記》描述的聯名劾奏案例);
- 震懾效果:被劾者可能面臨革職、抄家甚至死刑(史書稱“劾奏之文至,則冠帶顫栗”);
- 程式規範:需經禦史台等機構審核,非誣告方可生效。
四、典型特征
- 對象特定:僅用于下級對上級或平級官員的監督;
- 文書格式:需列明具體罪狀與證據;
- 政治風險:漢代趙廣漢、明代嚴嵩等權臣均曾利用劾奏打擊政敵。
可通過《漢書》《南史》等史書,或《說文解字》進一步了解該制度的演變細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劾奏(hé zòu)是什麼意思
劾奏(hé zòu)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彈劾和彈奏。作為一個動詞,劾奏可以指責和彈劾某人的過失或錯誤行為,也可以表示演奏樂器或打擊樂器等音樂表演活動。
劾奏的部首和筆畫
劾奏的部首是卩(zhé),總共11個筆畫。
劾奏的來源和繁體
劾奏由成字辭典所編纂,沒有具體的來源。在繁體字中,劾奏保持不變。
古時候劾奏的漢字寫法
在古代,劾奏的漢字寫法并不完全相同。但它的含義和作用基本保持一緻,用來表示指責和演奏的意思。
劾奏的例句
1. 美國國會正在進行對總統的彈劾程式。
2. 他非常擅長劾奏吉他。
劾奏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劾奏作為一個詞語,沒有太多的組詞。但可以使用劾責、彈劾、演奏等詞語來替代劾奏的含義。
近義詞:劾責、彈劾、演奏。
反義詞:表彰、褒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