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杯兩盞”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飲用少量的酒,常用于形容淺酌或小飲的情景。該成語源自宋代李清照的《聲聲慢》詞,原句為:“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通過“淡酒”與“晚來風急”的對比,表達借酒消愁卻難敵現實的孤寂感。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李清照《聲聲慢》原文及相關文學解析。
《三杯兩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喝酒時所用的酒杯和酒盞的數量。根據字面意思,三杯表示喝三杯酒,兩盞表示用兩個酒盞。在成語中,它通常指代喝少量的酒。這個成語也可用于形容宴會或聚會中的喝酒場景。
拆分部首和筆畫:
來源:
《三杯兩盞》這個成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這個成語來自于古代樂府詩《木蘭詩》:“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鞯,南市買辔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其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鞯,南市買辔頭,北市買長鞭”就是描述了木蘭準備出征所需的物品,其中就包括了三杯兩盞。
第二種說法是,這個成語源于唐朝李白的詩作《将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複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其中,“會須一飲三百杯”就是指喝酒的場景,而三百杯就是對應了三杯兩盞。
繁體:
沒有繁體字形
古時候漢字寫法:
沒有古代寫法
例句:
1. 今天跟朋友碰面隻是三杯兩盞,沒多喝。
2. 昨晚的聚會上,我們三杯兩盞就結束了,大家沒多喝酒。
3. 他雖然隻喝了三杯兩盞,但看起來已經有些醉了。
組詞:
三元、兩全、杯水、盞燈
近義詞:
少量、微量、少許、一點
反義詞:
多量、大量、瓢潑、連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