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定的意思、校定的詳細解釋
校定的解釋
考核訂正。《後漢書·伏湛傳》:“ 永和 元年,詔 無忌 與議郎 黃景 校定中書《五經》、諸子百家、藝術。” 宋 陸遊 《跋唐禦覽詩》:“姑校定訛謬,以俟完本。” 魯迅 《集外集·<窮人>小引》:“歧異之處,便由我比較了 原白光 的日文譯本以定從違,又經 素園 用原文加以校定。”
詞語分解
- 校的解釋 校 à 學堂,專門進行教育的機構:校園。校長。 軍銜的一級,在“将”之下,“尉”之上。 古代軍隊編制單位:校尉(統帶一校的軍官)。 校 à 比較:校場。 查對、訂正:校勘。校訂。校對。 筆畫數:;
- 定的解釋 定 ì 不動的,不變的:定額。定價。定律。定論。定期。定型。定義。定都(?)。定稿。定數(?)(a.規定數額;b.指天命;c.規定的數額)。斷定。規定。鑒定。 使不變動:定案。定罪。決定。确定。 平安
網絡擴展解釋
“校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考核訂正,主要用于對文字、數據或文獻的準确性進行核查與修正。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拼音:xiào dìng(注音:ㄒㄧㄠˋ ㄉㄧㄥˋ)。
- 字義:
- 校:指查對、校對,如“校對文獻”。
- 定:指确定、穩定,如“定稿”“定論”。
- 組合義:通過校對和考核,使内容準确無誤。
2.詳細解釋
- 學術與文獻領域:常用于古籍整理、文獻校勘,例如《後漢書》記載“诏無忌與議郎黃景校定中書《五經》”,即對經典文本進行核對修正。
- 現代應用:擴展到科學數據、技術資料的驗證,如魯迅在翻譯時“經素園用原文加以校定”。
3.使用場景
- 古籍整理:如宋陸遊《跋唐禦覽詩》提到“校定訛謬,以俟完本”。
- 教育管理:學校定期考查學生成績或教材内容。
- 技術領域:對實驗數據、工程圖紙的反複核對。
4.曆史用例
- 漢代已用于官方文獻修訂,如《後漢書》記載的校定《五經》。
- 現代學術著作中,校定仍是确保譯文或研究準确性的關鍵步驟。
“校定”強調通過嚴謹的核對與修正确保内容的準确性,適用于學術、文獻及技術領域。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後漢書》或魯迅相關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校定
校定(xiào dìng)是一個漢語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校和定。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校的部首是木字旁,共有8個筆畫;定的部首是宀字旁,共有8個筆畫。
來源
校定源自古代,原意為校準,調整,确定。在現代漢語中,校定常用于指校正或核對,以确保正确。
繁體
校定的繁體字為校訂。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校定古時的寫法是「校釘」。
例句
1. 我需要對這份報告進行校定,以确保沒有任何錯誤。
2. 圖書館對書籍進行了校定,以保證沒有印刷錯誤。
組詞
常見的由校定衍生出的詞彙有:校對、校訂、校驗等。
近義詞
校定的近義詞有:校對、核對、校訂。
反義詞
校定的反義詞是:錯誤、錯誤的。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