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蜷曲。《史記·範雎蔡澤列傳》“膝攣” 唐 司馬貞 索隱:“謂兩膝又攣曲也。”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上:“ 江 浙 無兔,繫筆多用羊毛,惟 明 、 信州 為佳,毛柔和而不攣曲。”
“攣曲”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uán qū(部分資料标注為“luán qǔ”,但根據現代漢語規範,“曲”在此處作形容詞時讀“qū”更準确)。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身體或物體因外力或自然原因形成的彎曲、扭曲狀态,常見于描述肢體無法伸直或物體形态的蜷縮。
該詞強調因内外力導緻的非自然彎曲,兼具生理與物理層面的描述,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用法,可參考《史記》及宋代文獻原文。
攣曲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指事物彎曲、扭曲的狀态或動作。在具體語境中,它可以表示很多事物的形态、姿态或動作的特征。
攣曲的部首是手(扌)和曰(日),它共有10個筆畫。
攣曲的字形源于古代漢字,并在繁體字中保留了其原本的形态。
在古時候,攣曲的寫法和現代一緻,即“攣曲”。
1. 他的手指關節因過度使用而變得攣曲。
2. 她的柔韌度很好,可以輕松地攣曲身體各部位。
1.攣曲起來
2.攣曲的身體
3.攣曲的線條
4.身體攣曲
1. 扭曲
2. 彎曲
3. 彎曲
1. 筆直
2. 直立
3. 展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