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sturb] 攪擾;吵鬧
别整天攪鬧得别人不得安甯
擾亂。 元 楊梓 《不伏老》第一折:“如有攪鬧功臣筵宴者,着下官先斬後奏。” 蕭紅 《生死場》十四:“若不是小 日本 子攪鬧鄉村,自家的母豬不是早生了小豬嗎?”
“攪鬧”是一個動詞,指通過擾亂、吵鬧等方式使他人或環境不得安甯。以下是詳細解析:
1. 核心含義
2. 使用場景與例句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4. 延伸說明
該詞多用于描述人為制造混亂的場景,強調行為對原有狀态的破壞性,常見于口語和文學作品中。
如需更多例句或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來源。
攪鬧是一個動詞,意思是擾亂、打擾、引起騷動。它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在某種程度上破壞了甯靜和平穩的狀态。
攪鬧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手部和門部。它總共有16畫。
攪鬧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原本形容一種使用手部動作來引起噪音和騷動的行為。後來,這個詞擴展到形容其他方面的騷動和混亂。
攪鬧的繁體字為攪鬧。
在古代漢字中,攪鬧的寫法并不完全相同。攪字的手部在古代更像是一個手臂伸展開來的形狀,而鬧字則是表示“門”的形狀。後來的演變中,攪鬧的字形逐漸簡化為現在的樣子。
1. 學生攪鬧着走進教室,打破了老師的講課秩序。
2. 這部電影故意制造了大量的攪鬧場面,使觀衆感到興奮和緊張。
3. 那個嬰兒不停地哭鬧,攪得全家無法入眠。
1. 攪擾:指用各種方式打擾、幹擾他人。
2. 紛擾:意為紛亂、混亂。
3. 動亂:形容社會或某地區發生劇烈騷動。
1. 擾亂:指打擾、幹擾别人的正常秩序。
2. 擾攘:意為紛亂、混亂,形容人群擁擠喧鬧。
3. 騷動:指因某種原因而引起的動蕩、混亂的情況。
甯靜、和平、安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