劾奏的意思、劾奏的详细解释
劾奏的解释
向皇帝检举官吏的过失或罪行。《汉书·韦玄成传》:“徵至 长安 ,既葬,当袭爵,以狂不应……而丞相御史遂以 玄成 实不病,劾奏之。”《南史·袁昂传》:“时尚书令 王晏 弟 詡 为 广州 ,多纳賕货, 昂 依事劾奏,不惮权家。” 明 无名氏 《鸣凤记·幼海议本》:“昨已约兵部 张鹤楼 、工科 吴惺斋 联名劾奏,谅他必来议本。”
词语分解
- 劾的解释 劾 é 揭发罪状:弹(俷 )劾。参(乶 )劾。 笔画数:; 部首:力; 笔顺编号:
- 奏的解释 奏 ò 作乐(?),依照曲调吹弹乐器:演奏。奏国歌。奏鸣曲。 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启奏。奏议。奏疏。奏折。奏本。奏对。 呈现,取得:奏效。奏功。奏捷(取得胜利)。大奏奇功。 笔画数
网络扩展解释
“劾奏”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的重要术语,综合多个文献资料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劾奏(hé zòu)指古代官员向皇帝检举、弹劾其他官吏的过失或罪行。其核心含义包含两方面:
- 检举程序:通过正式文书向皇帝揭发(如《汉书》记载的韦玄成被劾奏案例);
- 监督性质:属于官僚体系内部的监察机制,具有法律效力(《南史》提及袁昂不惧权贵劾奏贪腐官员)。
二、词源解析
- “劾”的演变:本义为“执”(抓取),后引申为“审查罪状”。造字逻辑体现“集中力量打击不法行为”。
- “奏”的功能:特指以文书形式上达君主,凸显程序合法性。
三、历史作用
- 权力制衡:通过“封章劾奏”制度约束官员权力(如明代《鸣凤记》描述的联名劾奏案例);
- 震慑效果:被劾者可能面临革职、抄家甚至死刑(史书称“劾奏之文至,则冠带颤栗”);
- 程序规范:需经御史台等机构审核,非诬告方可生效。
四、典型特征
- 对象特定:仅用于下级对上级或平级官员的监督;
- 文书格式:需列明具体罪状与证据;
- 政治风险:汉代赵广汉、明代严嵩等权臣均曾利用劾奏打击政敌。
可通过《汉书》《南史》等史书,或《说文解字》进一步了解该制度的演变细节。
网络扩展解释二
劾奏(hé zòu)是什么意思
劾奏(hé zòu)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弹劾和弹奏。作为一个动词,劾奏可以指责和弹劾某人的过失或错误行为,也可以表示演奏乐器或打击乐器等音乐表演活动。
劾奏的部首和笔画
劾奏的部首是卩(zhé),总共11个笔画。
劾奏的来源和繁体
劾奏由成字辞典所编纂,没有具体的来源。在繁体字中,劾奏保持不变。
古时候劾奏的汉字写法
在古代,劾奏的汉字写法并不完全相同。但它的含义和作用基本保持一致,用来表示指责和演奏的意思。
劾奏的例句
1. 美国国会正在进行对总统的弹劾程序。
2. 他非常擅长劾奏吉他。
劾奏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劾奏作为一个词语,没有太多的组词。但可以使用劾责、弹劾、演奏等词语来替代劾奏的含义。
近义词:劾责、弹劾、演奏。
反义词:表彰、褒奖。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