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鹹又腥。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五·食鹽》:“鹽之氣味鹹腥,人之血亦鹹腥。”
“鹹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指既鹹又腥的氣味或味道,常用于描述食物或物質特性。例如鹽的氣味或血液的腥味。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到:“鹽之氣味鹹腥,人之血亦鹹腥”,說明該詞在古代已用于描述自然物質的特性。
字面構成
應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不新鮮的食物(如變質的海鮮)、血液的氣味,或特殊物質(如鹽與血混合後的氣味)。
現代語境中,該詞偶被比喻性使用,形容某些違背道德準則的行為或事物令人不適,但此用法較罕見且未見于權威古籍。
若需進一步了解比喻用法或具體古籍原文,可參考《本草綱目》相關章節或現代漢語詞典。
鹹腥是一個漢字詞彙,主要指食物或氣味帶有鹹味和腥味的情況。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口(kǒu)和月(yuè)。鹹腥總共有14個筆畫。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四年》:“海上東方有大魚焉,名為塘鳢,西方其文之曰鲡。物飲水而活,人飲之而亡。文王既葬,曰:‘非我也,夫二三子也。’是以去之于位。”
在繁體字中,鹹腥的寫法為“鹹鮏”。這種寫法仍然保持了原始的意義和發音,隻是字形有所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經曆了多次變化。根據《說文解字》的古字典記載,古時候的鹹腥的寫法為“鹹魚”。這種寫法中,“魚”表示魚類的意思,而“鹹”表示鹹的意思,兩個字合在一起形成“鹹腥”的意思。
1. 這道菜有點鹹腥,你要不要嘗一嘗? 2. 當我走進海邊的漁村時,空氣中彌漫着一股鹹腥的味道。
1. 鹹魚:指曬幹或腌制過的魚類,具有較重的鹹味。 2. 腥氣:指動物屍體或腐敗食物所産生的刺激性氣味。 3. 鹹美:形容食物具有鹹味的同時味道鮮美。
1. 鹹臭:指食物或氣味同時兼具鹹味和難聞的味道。 2. 味道刺激:形容食物或氣味具有強烈刺激感的味道。
清淡:指食物或氣味沒有鹹味和腥味,味道比較淡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