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傾瀉貌。 漢 枚乘 《七發》:“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鷺之下翔。” 宋 司馬光 《潮水》詩之二:“淋淋出海門,百裡雪花噴。”
(2).指雨聲。 三國 魏 曹植 《愁霖賦》:“瞻玄雲之晻晻兮,聽長空之淋淋。”《初學記》卷二引 晉 潘尼 《苦雨賦》:“朝漎漎以連暮,夜淋淋以達明。” 清 周亮工 《珠梅閘夜雨與鄭羽人陳伯宗》詩:“明發不知何處泊,危檣獨聽雨淋淋。”
(3).形容液體連續下滴之貌。 唐 柳宗元 《晉問》:“浩浩弈弈,淋淋滌滌,熒熒的的,若雪山冰谷之積。”《水浒傳》第三二回:“﹝ 武松 ﹞爬起來,淋淋的一身水。” 清 黃景仁 《靈璧磬石歌》:“ 宣和 天翰尤淋淋, 澄心堂 硯祕製出。” 劉半農 《揚鞭集·鐵匠》詩:“砧上的鐵,閃着血也似的光,照見他額上淋淋的汗,和他裸着的,寬闊的胸膛。” 巴金 《探索集·訪問廣島》:“我隻是匆匆地看了幾個部分,那些鮮血淋淋的‘資料’我早已熟悉,而且從未遺忘。”
“淋淋”是一個漢語疊詞,主要有以下三種含義及用法:
水傾瀉貌
形容水流急速下瀉的狀态。例如漢代枚乘《七發》中“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宋代司馬光《潮水》詩“淋淋出海門,百裡雪花噴”,均以“淋淋”描繪水勢奔湧的場景。
指雨聲
用于形容雨水連續落下的聲音。如三國曹植《愁霖賦》“聽長空之淋淋”,清代周亮工詩句“危檣獨聽雨淋淋”,均通過聲音展現雨勢綿密。
液體連續下滴之貌
描述液體(如水、血、汗等)持續滴落的狀态。例如《水浒傳》中“淋淋的一身水”,現代例句“血淋淋的破碎屍體”,均突出液體滴落的動态。
補充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文獻用例及現代語言現象,權威來源覆蓋《七發》《愁霖賦》等經典文本。
《淋淋》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水流、液體等連續不斷地滴落、灑落的樣子。可以用來描繪下雨時雨水紛紛落下、水滴滴落的情景。
《淋淋》的拆分部首為“氵”(三點水),其筆畫數為11畫。
《淋淋》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詞彙,它的繁體寫法為「淋淋」。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淋淋」的寫法與現代相似,沒有明顯的變化。
1. 屋檐下的水滴淋淋地滴落下來。
2. 他被淋得濕透了,頭發上的雨水淋淋地往下滴。
3. 雨水一直淋淋地下個不停,地面上積起了一灘灘的水。
涓涓、淅淅、滴滴、滴溜、雨淋
滴落、淅瀝、涓滴、嘀嗒
一滴不剩、幹燥、無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