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山所阻隔。《易·蒙》“山下有險,險而止” 三國 魏 王弼 注:“退則困險,進則閡山,不知所適。”
“閡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綜合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王弼對《易經·蒙卦》的注解:
《易·蒙》“山下有險,險而止” 王弼注:“退則困險,進則閡山,不知所適。”
意為:後退會陷入險境,前進又被山阻隔,不知如何選擇方向。
構詞分析:
文化意象:
該詞常隱喻人生或事物發展中的困境,如山巒般難以跨越的阻礙。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易經》及王弼注本,或參考《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閡山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阻礙或障礙。
拆分部首和筆畫:閡山包含兩個部首,分别是門(畚)和山(山);它的總筆畫數為14。
來源:閡山在古代文獻中出現得較少,而現代使用更為常見。它一般用來形容某種障礙、阻礙或困擾。
繁體:閡山的繁體寫法為闔山。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代的寫法為闔山,當時的發音為"he",意為封閉、關閉。後來逐漸變為現代漢字中的閡山。
例句: 1. 由于政治關系緊張,兩國之間的貿易關系受到了嚴重的閡山。 2. 在實施新政策的過程中,遇到了人民不理解的阻礙,形成了一座頑固的閡山。
組詞:阻閡、阻礙、阻塞。
近義詞:障礙、阻礙、阻止。
反義詞:順暢、通暢、順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