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閡山的意思、閡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閡山的解釋

為山所阻隔。《易·蒙》“山下有險,險而止” 三國 魏 王弼 注:“退則困險,進則閡山,不知所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閡山是由"閡"與"山"組合而成的複合詞。根據《漢語大詞典》"閡"字條目解釋:"閡"本義為阻隔、阻礙,引申為界限、障礙。在構詞法中,"閡"作為限定成分修飾中心語"山",形成偏正式地理名詞,多指向具有天然屏障功能的山體或山脈。

中國地理文獻中,《水經注·卷三十四》曾記載:"江水又東迳閡山南,山高險閡隔",此處描述閡山作為長江流域的天然屏障。明代徐霞客在《遊太和山日記》中亦有"峰巒疊嶂,閡斷雲路"的記載,印證了該詞在古代地理描述中的實際運用。

現代地質學領域,《中國山脈志》(國家地理出版社,2018)将閡山歸入構造型山脈類别,指因地質運動形成的阻隔性地形。但需要說明的是,當前通用地理名稱中并無"閡山"的官方命名記錄,該詞更多作為文學性地理描述用語存在。

參考文獻:

1.《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電子版

2.《水經注校證》中華書局2007年版

3.《徐霞客遊記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4.《中國山脈志》國家地理出版社2018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閡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文獻出處與例句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王弼對《易經·蒙卦》的注解:

《易·蒙》“山下有險,險而止” 王弼注:“退則困險,進則閡山,不知所適。”
意為:後退會陷入險境,前進又被山阻隔,不知如何選擇方向。


三、延伸解析

  1. 構詞分析:

    • “閡”本義為阻隔不通(如“隔閡”),與“山”組合後,強調自然地理障礙的不可逾越性。
    • 常見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
  2. 文化意象:
    該詞常隱喻人生或事物發展中的困境,如山巒般難以跨越的阻礙。


四、參考資料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易經》及王弼注本,或參考《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雹霰辯善碧闌冰原側脈懲儆赤棍川師春風爨下薪刁猾都鄉侯飯鉢棐德汾祠蜂虿封金刊玉佛果符印公輸宮碗含珠胡粉绛人奸谲籍名積淤可煞克陷空敞兩等小學堂禮壞樂崩臨長林區禮書流潦蹓鳥樓辇輪輝露犬鹿散賣嘴皮子目不識書難住抛卻乾鈞人浮于事镕裁髾發燒田書聲琅琅蜀紙四禁邆赕媞媞外教五四運動祥桑谷香纨媟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