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四運動的意思、五四運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四運動的解釋

[the May 4th Movement of 1919] 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遊行示威,抗議巴黎和會承認日本接管德國侵占我國山東的各種特權的無理決定,運動很快擴大到全國

詳細解釋

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動。1919年1月,第一次************中各戰勝國在巴黎舉行“和平會議”。會議決定将德國在中國山東獲得的特權轉交給日本,北洋軍閥政府竟準備籤字承認。5月4日,北京學生三千餘人在*********前舉行示威,高呼“還我青島”、“取消二十一條”等口號,示威隊伍還火燒交通總長曹汝霖住宅,痛打在曹家的駐日公使章宗祥。軍閥政府逮捕學生三十餘人。學生立即罷課。6月3日後,上海工人發動罷工聲援,全國響應,掀起“六三運動”,形成了以學生鬥争為先導,工人階級為主力軍,包括小資産階級和資産階級參加的全國規模的革命運動。軍閥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撤去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訂“二十一條”時駐日公使)職務,拒絕在和約上籤字。這次運動标志着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爆發的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核心訴求為"外争主權,内懲國賊"。其直接導火索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列強将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引發北京學生大規模示威遊行,後擴展為全國性的罷工、罷市、罷課浪潮。運動标志着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深刻影響了現代中國的政治、文化與社會變革。

曆史背景與經過

  1. 導火索:1919年巴黎和會無視中國作為戰勝國的權益,将山東特權移交日本,北洋政府代表拟籤字接受,激起民憤。
  2. 學生先鋒:5月4日,北京三千餘名學生聚集天安門,高呼"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等口號,火燒親日官員曹汝霖宅邸(趙家樓事件)。
  3. 全民參與:運動迅速蔓延至上海、天津等地,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形成"三罷"鬥争,迫使政府釋放被捕學生并罷免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職務。
  4. 文化革新:運動推動"民主""科學"思想傳播,催生新文化運動深化,白話文普及、女性解放等社會變革加速。

影響與意義

權威參考來源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近代通史》
  2. 北京大學校史館《五四運動專題檔案》
  3. 人民網黨史頻道《五四運動百年紀念》

    (注:因搜索結果未提供具體可驗證鍊接,此處僅标注來源機構。建議用戶通過官方學術平台或檔案館獲取詳細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五四運動是中國現代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反帝反封建愛國運動,其詞語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 五四運動特指1919年5月4日由北京學生發起,後發展為全國性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的多階層愛國運動。其直接導火索是巴黎和會将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核心訴求為"外争國權,内懲國賊"與"廢除二十一條"。

二、曆史背景

  1. 國際局勢: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趁機擴大在華特權,1919年巴黎和會外交失敗成為導火索。
  2. 國内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促使工人階級壯大,新文化運動傳播民主科學思想,為運動奠定思想與階級基礎。

三、雙重内涵

四、曆史意義

  1. 政治轉型:标志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過渡,工人階級首次登上政治舞台
  2. 思想傳播:加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礎
  3. 文化影響:推動白話文普及,形成反傳統、倡科學的新文化思潮

五、使用場景 該詞語常見于曆史教學、學術研究及愛國主義教育領域,在讨論中國現代化進程、青年運動史或反殖民鬥争時頻繁提及。如需更完整的史料,可查閱《中國近代史綱要》等權威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匾文蟬翼紗逞學陳遵投轄赤溜出律戳煤釺楚台翠燭動火鬥觸惰倪杜威惡意中傷笲菜房牖父子軍告示谷筆箍斂國仗含情橫木畫譜火運奬崇桀奴吉故禁地控鹄掠剩使流宕绺子論刺羅午哞哞喃喃品議啌啌钤謀慶父不死,魯難未已趣事擾動三回五次省敵聖主垂衣生作世産輸征四平八穩宋襄公素威惕想微疾寤覺巫山十二峯向事賢郎賢業謝天地